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棚户区改造 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 紧随着户籍改革《意见》的发布,8月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区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完善2015~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 一直以来,棚户区和城中村问题都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一边是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一边是形似农村的破旧矮屋——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不平衡,在棚户区和城中村这样的地方突出显现出来。而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多半由外来人口组成。除了农民工,前些年成为热门话题的“蚁族”,他们聚居的主要场所,就是城市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 如今,政策正在弥补城乡之间的两种落差:一边是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从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上向城市看齐;另一边,就是城市中的棚户区改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3个1亿人”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 因此,在今年全国计划新开工的700万套以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各类棚户区占到470万套以上。这个目标,被认为是历年来棚户区改造任务最重的一年。据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预计,完成这470万套以上的任务,将有望帮助1000多万人改善居住条件。 然而,现实中的棚户区改造,远不止盖房子那么简单。著名三农学者长子中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棚户区改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既包括拆迁补偿的矛盾,也包括公共设施与服务的矛盾,还包括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矛盾。他尤其担心,如果公共服务方面的“后顾之忧”不解决,棚户区改造将对外来人口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被安置到城市边缘的原棚户区居民,未必比当初生活得开心。 不过,幸运的是,对公共服务方面矛盾的解决,是此次《通知》中强调的一个重点。《通知》指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如果实施异地安置,要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同时,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应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安置住房小区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 但冯俊也坦言,基础设施是大规模投资,涉及到集聚效应,很难一两个月或半年时间内就能完善起来。“可能一小段时间搬到比较远的地方生活感到不方便。民众既要反映生活不方便的情况,有时候也需要体谅政府做一件事情需要一个过程。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把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小区的生活建设得更美好。”冯俊说。
上一篇:改革红利“后浪推前浪”
下一篇:留学低龄化: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