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之后,比如人均GDP到8000-12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进入停滞状态。中国经济从刚突破人均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到2019年已经增长了20年,根据国际经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阿根廷和巴西突破人均3000美元之后增长了约50年左右,前三个国家和地区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实现了持续增长,而阿根廷和巴西的人均收入却在增长三十年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路径,乐观角度而言,若沿着日韩发展模式,中国人均GDP在2030年后有望跨入高收入行列,2035年进一步巩固。
按购买力平价衡量,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14000美元,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表9.0(Penn world table 9.0,简称PWT9.0)公布的数据测算,到2025年该指标有望达到25000美元,在2035年达到35000美元。根据“博智宏观论坛课题组”的研究,“先发国家、后发成功追赶型国家、欧洲模式发达国家和资源禀赋丰裕型国家”四类典型发达经济体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时,各经济体除衣食消费外的大多数需求结构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但当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后,终端产品(GFP)结构的趋同性开始显现,当人均GDP达到35000美元时,各国终端产品结构已明显趋同。主要特征表现为:食品、衣着类生存型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居民住房、出行、电子设备及通信消费、金融保险、文体娱乐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比重提升。另外,政府消费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以满足居民在教育、卫生、社保、福利等领域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非生产性投资中,基建、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个人服务投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