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必要打造新版马歇尔计划(2)
投资并非援助
马歇尔计划明确是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而中国对欧洲则是市场化的投资操作。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则是为了化解国内产生过剩的困局
只是这样的冠名真的名副其实吗?
回归历史,“马歇尔计划”当年实施的前提是战后的欧洲“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但显然,“新马歇尔计划”成立的前提并不存在,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都曾表示,“欧盟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5亿消费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万欧元。”
“马歇尔计划明确是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而中国对欧洲则是市场化的投资操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与中国的出发点就完全不一样,美国提出援助,是避免欧洲经济的衰落最终造成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与威胁,而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则是为了化解国内产生过剩的困局。”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多年持续的贸易顺差必然导致资本输出的结果。”孙立坚指出。而除了前提挑战和出发点的不同,中国对欧洲市场的投资与美国对欧洲援助的资本输出方式更不一样,只是输出的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资本而已。
美国将援助资金交给欧洲各国政府,而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惟一外汇来源。而中国的资本是与各项出售的欧洲资产的等值交易。不可否认,中国的资本输出在相当程度上给缺乏资金的欧洲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这些欧洲企业改善经营,进而改善欧洲国家高企的失业率,这势必有利于未来中国企业对欧洲的产品输出,让欧洲人购买更多的中国商品。
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中国当前对欧洲的资本输出绝不仅仅只局限于收购欧洲的资产。中国更期待以购买欧洲的高端科技的方式来输入资本,这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欧洲多国所始终呼吁的。而且,当初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是以贷款的方式,而此次李克强访问欧洲三国除了对俄罗斯采用了提供信贷的方式,在其他欧洲国家并没有。
人民币“软肋”
即使中国要推出“马歇尔计划”,人民币的当前地位也并不允许。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与升值行情有关,一旦贬值,情况将大不同
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众多协议包括,中资银行同意向俄罗斯银行和企业提供价值超过4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这实际上帮助俄罗斯解冻了因乌克兰危机而被西方国家制裁的信贷市场。俄罗斯国有银行VTB和Vneshekonombank表示,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向这两家银行分别提供约20亿美元信贷额度。VTB表示,这些信贷额度将以人民币发放,将用于进口包括制造、高科技设备在内的众多中国商品。
俄罗斯领先的移动运营商OAO MegaFon表示,已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敲定一笔规模5亿美元的贷款,用以开发移动网络并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采购设备。据MegaFon称,华为是该公司的主要设备制造商。俄罗斯第一大银行OAO Sberbank和华为还签署了一项协议,该银行将直接从华为采购设备,还将开始在俄罗斯的前苏联市场推广华为产品。Sberbank首席执行官German Gref说,截至目前,Sberbank所使用的高科技设备大多来自美国和欧洲公司,该行将继续并拓展与这些公司的合作,与此同时也将关注其他制造商和供应商。
此外,此次李克强访问俄罗斯期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规模为人民币1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一举动旨在增加以两国货币结算的贸易并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对俄罗斯银行及企业提供贷款的方式似乎更类似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然而,60年前美国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那几年,取得了GDP年增7%或8%的成果,而且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巩固。而中国想要通过对欧洲的资本输出来取得那样的成果或回报,则要艰难得多。“马歇尔计划实施时,美元已经是自由兑换货币,而且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已经确立了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而人民币当前在国际的贸易结算领域、投资领域以及储备货币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微乎其微。即使是已经在国际市场取得的一些所谓国际化的成果,更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人民币升值的基础上,说穿了就是市场对于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并未破灭。然而,只要人民币持续几年贬值行情,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也就没剩多少了。”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意大利和德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曼达林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洛伦佐·斯坦察(Lorenzo Stanca)表示,中国公司已经发现在欧洲进行收购很困难。他说:“文化差异意味着在处理人力资源以及与银行打交道方面存在困难。中国企业在欧洲取得成功不容易。”此外,银行家和企业领导人抱怨称,中国企业治理不善,缺乏透明度,这一点在交易达成的过程中会让人感到不安。
坚持资本“走出去”
不需要“马歇尔”,并不意味着放弃资本“走出去”,尽管阻力重重,中国资本走向海外市场之路一定要走
自从中国政府在2001年确定“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经营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在过去十几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中国在同一时期吸收的外资额为1175.86亿美元。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今年1月说:“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今年,也可能是明年或者后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快就可能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在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前,中国在年对外投资流量上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10月22日,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预计,今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速约为10%,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将达1200亿美元。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749.6亿美元,增速达21.6%;与此同时,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73.6亿美元,下降1.4%。增幅上的一升一降,预示我国对外投资金额超越吸收外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张向晨表示,未来5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对外投资处于发展快轨道,中国将保持世界投资大国的地位。中国对外投资已成为全球性话题,其投资范围囊括制造业、基础设施、能源矿产、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
为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进程,中国近日实行了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新型管理模式。张向晨介绍,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办除金融企业之外的企业事项,98%的内容都不需要审批,只需备案,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由商务部核准的内容只有100项左右。
在孙立坚看来,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源于中国经济面临的两个巨大落差。“一个是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巨大落差。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然而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70位。在国内市场无法消化中国企业创造的产能之时,就需要进行产能输出来化解困局。”孙立坚表示。张向晨也支持,可以预见,以投资促贸易,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将是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提升品牌价值的积极尝试。
“第二个落差就是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与管理财富的能力存在巨大落差。多年持续的贸易顺差令中国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然而,随着美元的贬值,中国的财富也就不断缩水。而海外投资是外汇资产多元化的路径。”孙立坚进一步指出。
然而,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据介绍,在存量上,中国6600亿美元的存量只占世界的2.5%,相当于美国的10%左右,中国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左右,中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张向晨表示,如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跨国性指数(TNI)来衡量中国对外投资质量和水平,目前中国跨国性较强(TNI超过20%)的企业寥寥无几。而且,在快速发展中,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境外投资主体和行业日益多元,部分跨国经营经验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落实。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倡议。“无论是否打上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标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已经在这么做了。”邵宇表示。在他看来,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除了投资,还包括贸易和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国可以效仿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通过贷款,以资本输出形态带动商品、劳务、技术和标准“走出去”。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也有必要成立一个“中国国际开发计划署”。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提议,为了扫除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带来的阴影而建立一个富有“马歇尔计划”精神的全球恢复基金。林毅夫建议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外汇储备大国今后5年内拿出2万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等“瓶颈”项目,以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在林毅夫提出的新版“马歇尔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内容。基础设施投资也被视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效手段。事实上,这也是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中国家长期对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旺盛的需求,而欧美老化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新的投资。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更多"中国有没有必要打造新版马歇尔计划(2)"...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