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夏粮总产量2731.9亿斤,比2013年增长3.6%,再创历史新高。这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未来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趋势日益突出。特别是,当前超过农民工半数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再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愈发引人深思。 一方面,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取决于农业生产率、科技贡献率,以及对农业投入等指标的变化。因此,突出农民的职业属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他们以农为业、以农创业,是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50%,但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率依然偏低,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因此,若使“农民”完全成为一种职业,他们就能够接受更规范的职业培训,并有能力追求生产利润最大化,有机会面向市场深度参与社会分工协作。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可以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在产业链条上进行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产业现代化。这么一来,人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帮助破解“种地困局”。 另一方面,要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也要提高种地的比较收益,让种地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前提就是要实现耕地的集约化、规模化。这就需要揭掉农民的“身份标签”,让一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人从农村转移出去。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远非单纯实现就业那么简单。例如,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同工不同酬、没有社保等现象依然存在,他们无法享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医疗、养老服务,子女入学也没有保障。 “农民”这一身份标签和户籍属性,意味着他们能够参与城镇化进程,却不能充分享受城镇化福利。如果不能加以改变,那么外出农民放不下农村的地,又进不去城市的门的双重困境,这无益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其实,对于农业现代化,农业部门负责人曾作过这样的描绘——农民种地会享有社会化服务,科学化、机械化、组织化程度比较高。作为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种地收入大大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这样一种去掉身份标签束缚后的体面职业,相信会更有吸引力。
上一篇:国企高管薪酬需实行差异化管理
下一篇:“义利兼顾”的社会责任投资将日臻完美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