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2014年即将结束,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正稳步展开。当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选择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增长质量时,期待中国做世界经济复苏“发动机”的西方却失掉了耐心,抛出“中国通缩风险波及世界”的论调。
近期,有西方媒体指称“中国物价下跌正对全球各经济体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甚至认为,中国十多年来一直在向世界输出通缩。
虽然理论界对通货紧缩的界定标准不尽一致,但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物价总水平、货币供应量、就业率、GDP增速等衡量通缩的主要指标均显示,中国经济目前并不具备通缩条件。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同比多增16万人。此外,三季度末,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标以内。在货币供应量方面,10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货币流动性仍旧比较宽松。
在最为外界所关注的CPI表现方面,中国连续六个月的CPI同比涨幅维持在2%上下,环比涨幅也围绕0.1%上下波动,均未出现连续性的负增长。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殷醒民据此分析,中国物价仍处在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减轻的状态,而不是通缩的状态。
专家认为,随着冬季来临和前期消化翘尾因素的减少,第四季度CPI保持温和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中国经济仍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尤其是存在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趋紧的结构性因素,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这些都推动中国物价上行的长期压力。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即将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基调,而后者将规划部署明年经济工作重点和任务。政治局会议强调,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专家认为货币流通量将继续保持比较稳健的增长速度,因此无须担忧因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而导致物价持续下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综合来看,中国并不具备通货紧缩的表征与内涵,又怎谈“输出”?而抛出中国正在输出通缩论调的西方媒体举证说,中国PPI连续32个月下跌让这一世界最大出口国向全世界出售低价商品。
但事实上,近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基本金属价格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各种工业制成品、生活商品等价格也无上涨迹象。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看来,中国PPI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消耗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厂商议价能力减弱,属于市场行为。
此外还有输入性因素。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下跌,工业原料初级产品价格指数连续走低,国际市场工业产品价格整体低位运行短期内难以改观,这些对中国的工业品来说,都是输入性通缩压力加大。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世界性通缩压力下的原材料价格走跌、需求不足等因素,必然拉低“世界工厂”中国的制成品价格。又如何能把世界商品流通环节中的中国一环指为这个链条的源头呢?
“中国其实是在消化及平衡全球的通缩压力。”连平说。
目前,人民币汇率及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对全球资本市场及价格形成的影响还相对较小,全球资本市场及价格形成受美元及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还很大。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因而无法成为“向世界输出通缩风险”的调节阀。
朱宁说,中国在目前宏观金融审慎的背景下,资本流动本身也非常谨慎,所以从货币角度看,中国也没有输出通缩。对于舆论比较关注的中国央行近期降息举措,普遍认为,这是为缓解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而并货币放水,亦不是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依然是比较高的,而且正处在“软着陆”的过程中。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经济调控大方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中国经济将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世界也将因此受益。(完)
上一篇:宽松的流动性去哪儿了?
下一篇:我们身边哪些价格还会发生变化?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