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大幅裁员说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
海尔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过这次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数字,而是因为其“教主”张瑞敏的一番话。在不久前举行的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去年海尔去掉1.6万人。去年年初海尔是8.6万人,年底变成7万人,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万人,主要是中间层,还有就是一些业务智能化了,不需要这么多人。”
对此,海尔讳言是被迫裁员,认为是员工自动离职。但不争的事实是,海尔两年内将减员2.6万人,这一消息旋即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坦率地说,企业在自身经营状况出现困难时,主动减员压缩人力成本以便走出困境是很自然的事情。知名大型企业的裁员固然称得上是条新闻,但基本上仅此而已。例如,与海尔同属家电行业的美的,在去年9月也曾有条裁员的新闻,即美的空调公司将依靠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来提升人员效率和产品质量,生产员工将由2011年的5万人减至2015年的2.5万人。当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前年9月曾坚决表示:“格力绝对不裁员!”当时也为人们所称道。
美的的裁员也好,格力的不裁也罢,都没有像今天的海尔这样引发媒体和行业如此的高度关注。原因很简单,海尔有以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理念而著称的张瑞敏。近些年来,作为海尔的“精神领袖”,张瑞敏在企业变革中所创造的理论概念可谓是推陈出新,推出了“激活休克鱼”、“斜坡理论”、“人单合一”、“倒三角”、“零库存”、“自主经营体”、“小微企业”等多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管理概念。2012年底,海尔正式提出网络化战略。而对张瑞敏个人管理思想的赞誉也是纷至沓来:“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张瑞敏是一位杰出的战略思想家;美国《财富》杂志高级编辑杰夫·科尔文甚至认为,张瑞敏将成为下一位管理界的偶像。
但遗憾的是,变革的激情和创新的概念并未给海尔带来领先同行的经济产出。据媒体报道,2013年,海尔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的营收近1500亿元,净利润为62亿元。而美的集团2013年实现营收1210亿元,净利润73亿元;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200亿元,净利润108亿元。虽然海尔的总营收远高于美的和格力,但净利润已然落后。显然,一直自称为“白电老大”的海尔,其位置已经开始动摇。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没有人怀疑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将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运营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子商务对实体商店的强烈冲击已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互联网和信息化也必将为实体经济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动力,我们一直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要“两化融合”就是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但我们要明白,为适应互联网时代而进行的企业转型,为推进信息化而进行的生产和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其根本目的是什么?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家电企业的“本”就是给消费者提供产品,“末”才是商业模式,所有的转型和创新,如果不能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强,那就是舍本逐末。
没有人奢望企业的转型和变革会是无痛的,但阵痛的结果如果无益甚至会伤害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那显然就是得不偿失了。据媒体报道,有海尔集团内部员工表示:“空调上,海尔没有格力的专利技术与核心竞争力,在冰箱洗衣机领域,又被美的等其他家电企业抢去了不少份额。海尔现在就只剩下商流和物流了,制造业越来越受到忽视。”而业内人士对于海尔所创造的“自主经营体”同样有所担心,认为员工自负盈亏的模式看似创新,但员工会因此变得急功近利,“这些自主经营体不会考虑上游的核心技术专利、产品创新研发,只会考虑在终端产品上进行外在的颜色、款式和形状的变化。”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如何去塑造增强自身的企业竞争力。
张瑞敏曾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去创造用户,创造市场。”但“创造用户,创造市场”的目的是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感动客户,成为企业永远的客户。然而,笔者身边总有人抱怨海尔近年的产品质量令人失望,影响了这一著名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而“自主经营体”模式更进一步加重了笔者对其未来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担心。
张瑞敏表示:“有200年传统的管理也会被互联网击碎。”或许他的预言是正确的。但对于30岁的海尔来说,在沉浸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超越传统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其30年的成长历程中,企业自身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打造优质的产品和提供贴心的服务等,这些经验应该成为海尔未来成为“百年老店”的财富,而不该在所谓的对传统的颠覆中被一点点地挥霍掉。
更多"从海尔大幅裁员说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