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记者金旼旼)随着中国决策层逐步加大“微刺激”力度,海内外舆论界最关心的问题是:“微刺激”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将放缓?“微刺激”会否升级为“强刺激”?中国是否将重回靠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因为刺激和改革并不对立,部分刺激措施同时也是改革措施。“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实促改革的宏观经济基础,在于为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改革来说,经济增速过快或过慢同样具有风险。
问题在于,海内外舆论习惯性地将刺激和改革对立。例如2013年6月英国巴克莱集团所创造的“李克强经济学”概念。这一概念将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治理思路总结为三点:不刺激、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这一传播力极强的概念兼具优劣势。从好处来说,这一概念将新一届政府不走靠刺激促发展老路的决心迅速传播开去,为中国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充分的舆论热身。但其弊端在于,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对全球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要同时实现货币政策平稳、信贷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三大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美国的“里根经济学”到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在尝试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定向刺激措施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美国总统里根在任期间虽然执行货币紧缩政策,但军费开支暴增、政府赤字高涨;而安倍经济学在强调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大规模放松了货币政策。
究其原因,在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有赖于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就此评论道,保持7%-7.5%的经济增速,除了保证就业之外,还将“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来处理经济中的其他问题”。
由此可见,刺激、改革两者的关系,并非是必须二选一的“或”,而是一个帮助另一个的“以”:以微刺激稳增长,从而为改革提供底气。对当下的中国改革来说,需着力解决债务、影子银行,以及房地产等风险;但更为重要的,在改革解决问题前,不能让问题先把改革“解决”掉。凤凰资本资产管理集团常务董事彼得·法姆说,中国近期的措施不会导致硬着陆,“更多是反映出在进行改革,因此可被视为具有可持续性”。
如果说坚持不“强刺激”是中国保持政策定力的表现,那么逐步加码“微刺激”则是中国保持政策威慑力的需要。决策者须让市场知道,政策武库弹药充足,经济增长绝无失速之虞。美国《财富》双周刊日前刊文,讨论为何在中国经济减速之际国际投资者仍然看好中国市场。文章引用香港一家对冲基金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豪的话说,这恰是因为中国政府有采取积极举措让经济保持适度高速增长的意愿。
除了“以”的关系之外,刺激、改革两者的关系,也体现为“兼”:很多刺激措施本身也是改革措施。例如,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政策既属于结构性改革,同时也是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刺激措施;旨在保量并提质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措施既是刺激措施,同时也兼顾调结构目标。汪涛在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注意到:“过去两个月内,除了逐步加大‘微刺激’力度之外,改革的推进速度也并未放缓。”
当然,“微刺激”也不意味着中国将重归靠刺激促增长的老路。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日前发表文章说:“在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面前,中国本来完全可能恢复到其以前的做法。但中国没有那样做,表明中国领导人愿意制定一条不同的路线。”
麦格理证券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微刺激”恰恰是为了避免“强刺激”。报告说:“以往中国政策制定者倾向于在阻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问题上做得过少,而在随后‘救火’时又倾向于做得过多,而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则吸取了这种经验教训。”
上一篇:“数”说楼市:降价潮蔓延 土地市场始降温
下一篇:刺激与改革之辩之三:“微刺激”助益稳增长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