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近期,由楼市“倒春寒”引发的房价讨论持续升温。随之而来的,是对房价是否会快速下跌,以及房地产调控走向的多重判断。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3.8%、5.2%。而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大主要城市楼盘成交量明显下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价也有了松动迹象。在浓厚的市场观望情绪下,楼市再次出现“拐点论”,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对之前所实施的“限购”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松绑”。 但是,从土地市场来看,1~4月份,虽然全国土地市场从推出地块数量到成交价格,都有所下滑,但在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情况与之相反。1~4月份,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总额同比大幅上涨。多数判断都认为,在一线城市的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与其说是房价迎来了“拐点”,倒不如说是楼市开始呈现明显“分化”。 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不能只看房价涨跌,还需要增加几个坐标。 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动是行业自身调整的正常表现。多年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措施过度依靠行政手段,单纯抑制需求的做法饱受诟病。政府对楼市的行政干预,非但没有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趋于平衡,相反,导致的资源错配现象却多处可见。 针对这一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分类调控”思路。一位研究房地产政策的学者表示,“分类调控”的意义在于,在“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这个大的政策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具体政策从过去偏重需求端的调控转为供给端与需求端并重的“双向调控”,从过去对房价的直接调控转为对住房供求关系的调整。 住宅建设用地的供给必须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分类调控”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为此,地方政府应从产业发展入手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为了一味地依赖土地收入解决财政需求。 那么,回到当前,当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如果以长效机制来取代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权宜之计,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弄清楚,这是出于对供需的调节,还是为了楼市背后的土地收入。如果是为了调节供需,那么至少应该弄清楚并适时公开一些基础数据。例如,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居民住房拥有量、住房供应量和空置率、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与支出等,以便供需双方都心中有数。 其次,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不同,人口与产业聚集程度不同,决定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截然不同。当前出现的这种“分化”,正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经阶段,也是必然结果。 当前,一些城市在产业基础不牢固、人口聚集不充分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房地产,造成供大于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优化区域内产业布局,释放合理的购房需求,实现住房、人口和产业的协调发展,才有可能避免房价大起大落。 对此,有分析认为,除了房地产政策以外,还应加上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土地、户籍等多项制度改革,才能共同为楼市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平衡楼市供求,不可能单纯依靠纯商品房市场,住房供应体系亟待完善。 近期,北京市又新增3个自住型商品房项目。对于这项针对“夹心层”家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态说,自住房供应体系已经纳入本市住房供应体系的顶层设计里,会长期坚持。 而本周,一篇《北京租房到底有多难》的文章,揭示出当前租房的“五难”:外来人口多,房源少;房源多被中介掌握;价格贵,租金涨幅大;相关部门“踢皮球”,遇到纠纷租户维权难;打击群租,致使房源更少,租金更贵。该篇文章所反映出的房屋租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由此可见,房价涨跌并非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全部,在不干预市场调节的同时,在应履行的住房保障职责上,政府不应缺位。
上一篇:新华社:楼市调控是把双刃剑 着急救市当心适得其反
下一篇:央行对经济形势谨慎乐观短期内不会出台全面降准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