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距离“第三极”还有多远?
京津冀连同环渤海经济区,致力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设想中的“第三极”貌似与现实还有相当距离。
“天津、河北连车都开不到北京去,还谈什么一体化?”这样的声音或许有些过激,但却不时提醒着我们:京津冀一体化还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京津冀一体化,为什么会相对滞后?差距在哪里?长三角、珠三角模式有何借鉴意义?在新形势下,京津冀一体化背后的“第三极”又该走向何方?“长珠”模式不可照搬
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在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相互竞争大于合作。随着时间推移,合作“共赢”的特点逐渐显现:通过合作产生分工;有了分工,不同的城市可以专注于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外资驱动的企业规模较大,加工制造企业产业链较长,同时在产业内部又有一些功能性分布,总之,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空间上是由企业来主导和布局的。
而长三角的经济融合之所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苏南地区与上海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差距不大,长三角的城市分布也比较集中。
反观京津冀,北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三地在生产水平和技术上有很大差距,河北可以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城市比较少。
“企业把总部和研发放在上海,把生产制造放在苏南,而市场营销又放在上海。这是因为上海地价高,而苏南制造业基础也不错。一个企业把不同的环节和功能放在不同地区,由共同的市场基因形成的交流无法阻断,这就形成了由市场支撑的一体化。” 长期关注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专栏作家文显堂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相反,在京津冀地区,首都以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链相对较短,因此难以延伸到河北。
亟须建立统一市场
京津冀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直接关乎区域的整体竞争实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一直处于各自封闭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
“这是由于京津冀三者之间,从来都没有形成兄弟般的合作伙伴关系,导致资源无法流动,配置也很不合理。”文显堂说。
他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不是要设立什么“副都”,也并非北京转移什么产业,更不是要在北京以外的华北地区再造特大城市,而是京津冀要相互开放,建立统一市场。
谈到长三角可供京津冀借鉴的经验,文显堂认为,主要是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企业主体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合作,使一体化的行为和结果有市场根基。区域一体化本质上就是要素的充分流动与融合,大力推动区域交通路网体系的快捷通达,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打破地域分割、人员分类等传统管理体制,建立相互贯通的市场体系。“政府推动只能起到加速的作用,根本在于市场的主导。”他说。
真正一体化 渴望破题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破题之年,而行政藩篱打破和产业布局优化是核心驱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在“决战中国经济第三极-民生宏观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论坛”上表示,京津冀一体化要破题,首先要明确三地各自的发展特点。从行政等级来看,北京和天津为直辖市,各有一名政治局委员;河北有两个中央委员,一个中央候补委员。河北下辖的各个县市在这种行政等级下,没有协调一体化过程中的话语权,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
再说产业结构。李铁表示,北京靠服务业发展起来,天津工业占主导,河北也是工业占主体,但比天津低一个档次,并且产业上存在明显的同构性——都是钢铁工业。从城镇化率就能看出三地之间的差别。
第三,资源优势。北京具有强大的政治资源和调动经济资源的能力以及一些公共服务优势。天津有滨海新区等特殊的政策优势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辐射范围和空间。北京服务业辐射主要在城市内,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较小。北京的消费能力外溢,直接带动张家口、承德及秦皇岛等地发展。天津的工业辐射主要是辐射下辖区域,对河北的带动不大,同时天津产业转移和联系逐步加强。河北无法与北京、天津比拟。
另外,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导致人口往北京集中。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为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另一方面,户口差距也很大,京津冀区域间的户口不能平等对换。
“北京曾提出京津冀协作,没有获得津冀的响应,原因在于行政阻隔。毕竟北京市政府不是津冀的领导机构,这也是津冀最忌讳的东西。”文显堂指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彻底抛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建立统一的市场。
文显堂建议,要靠改革、靠创新机制打破行政条块阻隔,消除妨碍市场自由贸易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否则,京津冀一体化只能成为一次概念炒作。”他说。
下一篇:一副眼镜引发的争论
更多"京津冀:距离“第三极”还有多远?"...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