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部委层面对于“雾霾”源头的解析工作已经展开。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日前披露,目前已初步掌握了北上广等城市污染清单,“雾霾元凶”数据有望陆续公布。此前,吴晓青还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启动会上坦言:“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是制约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之一。 雾霾早已不是新话题。但在全民防霾,全社会治霾成了“时髦”的今天,“有关部门”居然还没搞清楚雾霾是怎么来的,这显得有些滑稽。我们认可科学家们严谨细致的科研工作,这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急于求成。但在还没弄清来源,不明确成因,没充分掌握治理技术的情况下,各地就已经展开轰轰烈烈地“整治”,能否有的放矢?又能否避免浪费?是否会捡芝麻丢西瓜?又是否会造成更多毒副作用?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以华北地区为主的许多城市,一周只有一两天看得见蓝天。雾霾不仅引发公众的健康焦虑,也引发各地政府的治污焦虑——一边是压倒性的民意,另一边是列入考核指标的政绩——于是,治霾的“有关工作”必须马上展开且声势浩大,而效果和效率就只能稍后再议。于是,治霾更像是一场秀,比的不是效果,而是态度。 态度能否“决定一切”?也许能。“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源报告必须基于常规性、持续性的数据监测和解析,但目前国内真正能做到每日采样分析的城市寥寥无几。”正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所说,对症才能下药。这么看来,如果说科学家们研究霾、解析霾,是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那么,不下功夫去搞清楚霾从何来、又该何解,就把治霾搞得轰轰烈烈,这种态度显然无助解决问题,并有可能是在添乱。 按照目前公认的说法,工业污染、燃煤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甚至餐饮油烟等都是细颗粒物的来源。但谁是“主犯”,谁是“从犯”,至今没有定论。就像许多市民亲身经历的那样,在绝大多数车辆停驶的深夜,污染指数却经常直线上升——通过车辆限行缓解空气污染的做法还如何令人信服?又像媒体广泛报道的那样,某些大城市的重污染企业正在大批外迁,而雾霾却愈演愈烈——人们自然会怀疑,留下的和新建的又能否做到低排放?那些重污染企业难道不会成为迁入地新的污染源? 当然,强调理性治霾,并不是否认当前展开的治霾工作,更不是说在成因明确之前,我们只能等待。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压煤、限产、限车”的策略应当坚持。但是,正因为治霾任务紧迫,我们才需要尽快抓住“主犯”并将之“绳之以法”,才能防范由于污染源头不清造成的认识混乱和治理资源浪费,才能让治霾工作最大程度缓解社会焦虑心态,才能减少对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从这个角度来看,环保部门目前所做的源头解析工作,非常重要,十分可贵。
上一篇:房地产泡沫难破裂:楼市稳定对政府意义重大
下一篇:投资中国房产看上去没那么美了?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