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饱受产能过剩困扰的钢铁行业,近期再度呈现产量回升态势。个别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税收,部分企业过分看重短利,二者叠加,增大了治理产能过剩的难度。 近段时期的几组数据分别显示出,治理过剩的政策“组合拳”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工业增速继续回落,同比增长8.6%,为12个月最低。同期,我国粗钢产量13080万吨,同比增长1.7%。由此估算,今年前两个月,日均粗钢产量达221.69万吨,较去年12月份增长10.2%。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钢协对重点统计单位的分析数据表明,2013年钢铁行业扭亏为盈的整体态势没能延续至2014年——1月份重点统计单位又出现亏损,企业亏损面达到43%,创历史新高。 对于当前工业增速的持续回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源于主动调节。钢铁企业若不能及时适应这种整体发展速度的主动放缓,并把重心转移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上来,继续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将导致产能过快释放,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对于产能过剩问题,既要有发展的眼光,也要有改革的视角。 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逾千万吨的钢材年进口量,这意味着,优质特钢仍需发展,钢企应更加积极有为。与此同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已经开始出现“高水平”重复建设。这提醒我们,对于企业和行业来说,什么样的产能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需要尽快找到答案。 用改革的视角综合来看,对治理产能过剩的决心和力度有多大,一方面取决于各部门、各地区能否对本地综合发展形势准确拿捏,对税收、就业“下滑”容忍区间科学判断,以及对潜在金融风险全面评估。不少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围绕产能过剩行业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一旦这些行业发展受限,地方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将遭遇整体下行压力。这种相互之间的依赖,又很可能带来政策上的纠结,进而加大治理难度。 另一方面,能否及时找到可替代的产品或产业,“弥补”因化解过剩而使地方税收等方面受到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的决策。这种“替代”可以从行业内部找动力,推动企业技术、设备、产品等升级换代,也需要从行业外部寻动力,发展新的产业和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于政绩考核方式的讨论很热烈。“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如果能带来实质性改变,将直接带动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倒逼财税、信贷等市场机制的政策转型,也将倒逼企业放弃一时之利,主动转、持续转。摒弃了对财力和短利的盲目追求,治理产能过剩的各种机制就能见到实效。
上一篇:金融改革:春风日紧马蹄疾 只恐寒流暗中生
下一篇:四大政策因素影响中国楼市价格走势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