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春风日紧马蹄疾 只恐寒流暗中生
短短10日,央行、银监会政策频出,备受关注的民营银行试点落地、央行在暂停网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之后,又拟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进行更强力的监管、人民币浮动汇率扩大至±2%,银行体制创新、互联网金融监管、汇率体制变革等话题被热议,2014金融改革到底是如沐春风,还是遭遇阻力?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改革的大幕其实早已拉开,证券、银行领域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传统金融业提出了巨大挑战,监管部门各项政策频出意在加强监管、促进改革。接下来会有更多开放性的政策颁布,银行理财产品的法规将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民资将获得更多机会参与金融行业各个环节。
1、民营银行 被寄厚望改变银行现状
3月11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自担风险民营银行首批试点名单确定》,揭开了纯民资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神秘面纱,监管机构用自担风险作为定语,突出了民营银行设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风险自担。
在普通百姓看来,不论是“国有”还是“商业”,银行就是国家开的,放在里面的存款有着天然的国家信用保障,绝不会凭空消失。因为“靠山”坚实有力,这也导致现有商业银行预算约束过“软”、经营行为有时违背市场规律、金融服务质量难以提升、小微企业和社区金融服务难以得到满足等一系列弊端。现在,民营银行试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改变这一情况,但专家认为,现阶段民营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自身。
试点的民营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清晰的“界线”。试点的民营银行会突出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特色化业务、差异化经营是其最大的特点——“小存小贷”、“大存小贷”、“公存公贷”、“特定区域存贷款”;风险和收益自担,也是最重要的改变,这将使我们的金融环境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一些此前从没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金融事物将渐渐浮现,如银行的“生前遗嘱”、政府不再为银行承担无限责任风险,等等,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有可能会看到银行倒闭。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民营银行要制定“生前遗嘱”,防止银行经营失败后侵害消费者、存款人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此次民营银行试点还突出了股东行为监管,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银行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试点银行成为股东的融资工具,共同发起人对此起到了一定作用。
民营银行试点的四种模式虽非国内首创,但“小存小贷”、“大存小贷”也实属新尝试,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监管层是希望在现有银行的运营模式之外,能够创造出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的银行试点,正好利用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迫切愿望,给其规定了总体的试点方案,先走走看。
“小存小贷”的业务模式在国外很多,其零售业务的对象主要是小企业和个人,阿里巴巴申请“小存小贷”模式有相对优势,其既可以结合余额宝在吸揽小额资金上的经验,又可以参考阿里小贷在发放小额贷款方面积累的业务经验。但连平提到,相对来说小存小贷的模式,利差会稍微大一些,因为越是小的贷款,风险相对越高,定价自然也就高一些。
而“大存小贷”的业务模式在国外也存在,但相对前者并不多。“小存小贷”模式在存贷款上比较匹配,主要是做零售业务,而“大存小贷”则是吸收大额存款,发放小额贷款。
在连平看来,“大存小贷”要比“小存小贷”的模式难做,首先吸收大额存款成本较高,而且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因为存款额度比较大、笔数少,万一失掉几笔,风险就比较高。
至于“公存公贷”和“特定区域”的业务模式就比较常见了,不仅在国外,国内就已经有此类银行,如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就是典型的特定区域类型。至于“公存公贷”模式,现在部分银行愿意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做零售需要铺设网点,而对公就不太需要,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部分是采用公存公贷的模式。
由于民营银行的特性,多数专家认为,民营银行试点成立后,很难出现大家踊跃去存钱的情况。因为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民营银行资金实力、风控能力都相对较弱,赢得民众的信任需要一定时间。从目前来看,民营银行的设立象征意义更大一些。而且,由于尚处在婴儿期,民营银行现不足以对已进入成年期的其他银行机构形成挑战,但未来发展不容小觑。
扈志亮谈到,我国各领域的改革惯用“试点”,民营银行之所以不完全放开也是考虑到银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民营银行设立初期或被各种政策所束缚,来自传统国有银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等利益团体的阻挠将成为民营银行发展的“拦路虎”,然而民营银行被寄予厚望,若能真正放开银行业则我国金融的整体效率会大幅提升。
2、汇率波动扩幅 汇兑自由化开端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2%的幅度内浮动。这一决定已经在市场预料之中,而年后持续的人民币贬值过程也被视为央行有意而为的压力测试。分析普遍指出,年后的持续单边贬值已经结束,转为双向波动,但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后有可能出现调整性小幅贬值。
央行指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1994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是0.3%,2007年扩大至0.5%,2012年扩大至1%,截至目前这一浮动幅度已经过了2年左右的时间,再次扩大幅度是一种渐进的改革安排,是稳妥的。从汇改进程看,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是逐步扩大的。扩大汇率浮动幅度充分考虑了经济主体的适应能力,有步骤地推进,调整幅度在各类市场主体可承受的范围内。总体来看,此次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扩大至2%是适当的,风险也是比较小的。
此前,市场对波幅扩至2%已经早有预期。首先,央行不断放风,明确计划在今年有序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其次,今年春节后人民币不断贬值,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央行有意为之,希望确立人民币双向波动机制。
高盛集团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兼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曾指出,人民币在2012年春的几周内贬值0.5%,随后4月16日央行将人民币交易区间由±0.5%上调至±1%。接下来的3个月人民币继续贬值了1.4%,直到7月份恢复升值趋势。哈继铭认为,此次的贬值过程与两年前相似,且他预计的人民币每日交易区间或将进一步扩大至±2%也成为了事实。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的扩幅可以基本反映且能够满足目前的市场供求关系。前段时期人民币的贬值主要是基于两方面: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央行在背后有所干预;其次,美国退出QE计划加之中国经济不如预期强劲,资金外流。”但李建军强调,正是由于在这种“窗口期”——贬值预期,央行宣布扩幅是有好处的,如果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预期下加大波幅会促进人民币进一步的升值,对市场的冲击较大,而现在处于贬值预期,波幅增大对市场的冲击会减弱。
专家认为,此次央行汇率波动的扩幅意在促进汇率的双向波动,人民币长期升值或贬值并不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从目前我国贸易顺差和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6可能是当前较为合适的点,汇率在6附近上下波动都是正常的。
扈志亮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扩大是汇兑自由化的开端,人民币贬值也只是短期表现,升值趋势很难发生实质性改变。但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力度远远不够,人民币贬值的空间日益缩小,其在国际支付结算过程中若无法发挥重大效用,则汇率波动只能体现政策导向而无法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
3、互联网金融强监管或至金融业倒退
暂停网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之后,央行拟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进行更强力监管的消息,让支付企业惊出一身冷汗。
近日,有媒体曝出,央行已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下发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和《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或被认为最具“杀伤力”的内容,是对个人支付账户的转账、消费额度设限。
外界流传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一个版本,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进行单独管理,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若这些条款落实,意味着用户数已超过8000万的余额宝,转入转出将受到影响,一年累计的购买额度不能超过1万元。而数目更为庞大的淘宝用户,也将在使用支付宝账户支付时,额度上受限。
此《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被网友热议,大部分的网友不赞同甚至反感央行这种制定限额的做法,不少网友认为,如果出台这样的政策将会用申请多个账号的方法来应对。
而左晓蕾强调,或许央行此举有“护犊子”之嫌,但是的确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如果线上出现挤兑,央行很难控制局面维持金融秩序,而限制额度后如果出现风险,风险亦可控。
但扈志亮认为,如果相关文件被落实,业内恐再度爆发激烈争论,金融深化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会被质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会有所放缓,相关企业也会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腾讯、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战略或被迫调整,这将是我国金融领域的巨大倒退,传统金融业会再度陷入“不创新”的状态。
上一篇:谈解决经济发展战略性问题
下一篇:治过剩先要治治“近视症”
更多"金融改革:春风日紧马蹄疾 只恐寒流暗中生"...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