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血拼”式、跟风式、摊派式招商乱象
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今年以来多地出台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拼经济、谋发展干劲十足,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围绕招商引资乱象,采访了十多个省份60余位县级主官,多位县级主官认为个别地方把“好经”念歪了,招商引资走样变形,出现了一些乱象,如“血拼”内耗、超常规优惠、盲目跟风、大水漫灌式招商……这些乱象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能助长少数企业“短期套利”心态。
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背后,实质是个别地方错位的政绩观、发展观在作怪。受访的多位县级主官认为,规范乱象关键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完善差异化的考核机制,找准地方产业发展定位,做好产业配套服务,提高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发展质量。
商海春图/《瞭望》新闻周刊
招商乱象不时上演
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在招商引资时“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时上演“血拼”式招商、跟风式招商和摊派式招商等,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血拼”式招商,加剧地方负担。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招商模式依然停留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政策、拼税收等层面,为了获得好项目,不计成本推出超常规优惠政策,给地方发展带来经济压力,偏离了招商初衷。
在某地,同处一市的各县区为争夺企业,竞相推出“帮盖标准厂房,租金减免”政策,甚至出现一家企业落地后前5年只出一年租金的情况。“不光是零地价、代建厂房,还要想办法给出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补贴优惠。”东部某省一名市委书记说。
“血拼”之下,部分政策不具备实施条件,形成政策负担。记者调研发现,在招商时,个别地区不计配套建设成本,大举负债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上下游产业链建设等;个别地区不计用人成本,盲目引进并不急需的各类人才,在住房、生活、落户、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这些超出自身负担能力的公共投入,既浪费资源,又带来财政负担。
跟风式招商,产业存在同质化。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招商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一些不具备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的地方,一致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热点项目,引进后却“水土不服”。
广西一名县委书记说,由于招商不够精准,有的项目引进后,发展后劲不足,只能靠政府补贴度日,“有的甚至引进了利用财税奖补套利的企业”。
“跟风式招商,容易导致产业高度趋同。”湖南省一名市委书记说,在招引企业、培育产业过程中,城市之间缺乏协同,尤其是新兴高科技项目是多地争相引进的重点,“招商的时候看似热闹,实质千园一面”。
摊派式招商,易引发弄虚作假。个别地方大搞“全员招商”,发文件、摊指标、搞排名,一些不合理的招商指标和做法,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可能引发弄虚作假、盲目引进污染企业等问题。
西北某县为了完成招商任务,把招商指标摊派到妇联、教育局、工会等机关部门,结果依旧是完不成。“我一个外行人就背了200万的招商指标,每天都如芒在背。虽说也按人头配了2万元费用,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招商。”该县教育局局长说。
这种不以科学规划为前提的“全员招商”,容易引发为招商而招商的形式主义,可能带来诸多隐患。记者调研发现,在指标、考核、排名的压力下,个别人有可能铤而走险,出现“腐败招商”等情况。
错位的政绩观作怪
各种招商乱象破坏市场环境、透支政府公信力。究其原因,这是错位发展观在作祟,具体表现为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不协同的发展规划、不过硬的招商能力。
考核机制缺少成长性指标。多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但个别地方存在考核“重头不重尾、重量不重质”的问题,招商中侧重投资、产值、税收等数据,对引进项目的质量、成长性等指标不够重视。
此外,个别地方的考核指标过于严厉,给基层干部带来较大压力。中部某省一名县委书记说,有的地方要求一月一调度,对签约、落地、投资体量等均有要求,还要每个月通报GDP增速等指标,考核压力层层下传。
考核机制不合理容易引发来者不拒式的招商乱象。个别地方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不设门槛,不论良莠,“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有的招来“李鬼”企业,有的项目质量不过关,甚至高耗能项目也拿来凑数。
不协同招商引发重复建设。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内的不同地方如果能以产业链上下游或产业集群的思路协同招商,不仅招商效率更高,而且招商来的企业往往也更具发展潜力。
由于各地方之间缺少常态化的招商信息沟通共享和协调机制,也缺少基于区域产业分布的整体招商规划,因此常常各自为战,导致重复建设和内耗严重。山东省某市一名区长说,项目引进本应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配套能力、产业基础、发展空间、生产经营成本等,但由于招商规划不合理,地区之间缺少协同,招商引资容易变成抢商抢资。
招商能力不过硬。招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懂产业,还要懂政策。一些地方缺乏此类专业人才,很难赢得投资人的青睐。
江西省一名县委书记说,现在招商引资几乎每个部门都在参与,但个别干部没有招商经验,对产业的认知度、理解力有限,无法真正理解企业需求,造成信息不对称,最后只能拼政策。
中部一名县委副书记说,有的干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招商时连土地、能耗指标都没弄清楚,缺少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企业想盖厂房,干部对办理流程并不清楚,企业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影响招商引资的效率。
拼营商环境是硬道理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根本。这不光体现为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更体现为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的制度环境,体现为办事效率的提升,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备等。
根据各地发展情况,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个别地区招商引资的评价标准是“唯GDP论英雄”,这种评价体系忽视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差异化产业基础,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受访人士建议,各地应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重点等情况,形成差异化的招商考核机制。
“平遥县是旅游城市,招商引资的选择不多,不能仅以GDP考核为主,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核方案。”山西省平遥县委书记魏江峰说。
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行为的相关制度。在湖南、山西、江西等地多名县委书记看来,有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推出“超常规优惠”政策,易引发城市间招商引资“内卷内耗”现象,需要从国家层面规范各地招商行为,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对各地的空间、条件、层次划底线、设上限。
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将资源用在刀刃上。资源是稀缺的,各地招商时应把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用在效率最高的地方。各地既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所需的产业,又要研究产业潮流趋势,明确合适的项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盲动、不犹豫,避免坐失良机,也要避免因急于求成而被“忽悠”。
“应立足城市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用好本地企业,也是一种招商。”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部长周学良说,有的企业在某个城市发展很好,非要引过来,结果配置效率很低。
明确发展定位后,地方须丰富招商“工具箱”。多位受访对象建议,可通过代理招商、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订单招商、园区招商、乡情招商、飞地招商、生态招商、赛事招商、社群招商、直播招商等方式,吸引优质项目落地生根。
优化全要素保障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营商环境还体现为完备高效的要素保障和支撑,能源、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的优质供给。
多位受访对象建议,在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等方面,地方应按政策提供全要素保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批等工作,让企业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生产服务,提高生产效率。
“招商引资既要站在地方角度,也要站在企业和产业角度换位思考,客商更看重的是营商环境。”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委书记吴文恩说,地方应该建立全链条公共服务配套,在项目签约、审批、开工、建设等环节及时回应企业需求,让企业没有超常规优惠政策也能发展得好。
各种政策与服务真见效、见真效,提高企业的获得感,才会引来更多企业投资兴业、延展链条。江西省瑞金市市长刘春林说,瑞金市完善配套公共服务,项目落地后及时安排专门服务队、企业特派员在“安静生产期”之外时间,上门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如今,全市通过乡贤、商协会、产业链等方式招商,实现每月都有项目签约、开工、竣工。
(参与记者:周科 陈国峰 王劲玉 闵尊涛 覃星星 曹国厂 席敏 谢奔 刘邓 陈弘毅)
下一篇:4万多亿下去经济稳了房地产呢
更多"警惕“血拼”式、跟风式、摊派式招商乱象"...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