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中国经济会实现V型反转 疫情砸出深坑后这些行业值得关注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遭遇重创。美国资本市场两周来遭遇了三次熔断,世界更是风声鹤唳。中国全民抗疫,采取了“封城”等措施,经济同样受到很大影响。
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冲击,持续若干年的全球化格局会因疫情而改变吗,全球产业链因此会有大调整吗,中国经济能够实现V型复苏吗,全国开展的“新基建”是合适的措施吗,当前热议的复工复产该注意哪些事项,短期看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呢,中国经济是否又迎来了转型契机,如果你来投资又该投资哪些行业呢,这种种问题,都牵动着国人的心。
为此,《国际金融报》策划了一组专访报道,期望受访的经济学家能够给我们答案。本期独家专访的嘉宾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不容乐观
《国际金融报》:您好,连教授,又来采访您了。去岁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疫情蔓延,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美股两周来遭遇三次熔断,全球资本市场一片风声鹤唳。您怎么看待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连平:截止到3月18日晚7点,全球已确诊病例累积超过19.6万例,韩、意、法、德和伊朗等国人数快速上升,有失控迹象。美国的情况正在发展之中,国际疫情正处在潜伏期和暴发期重叠的阶段,这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处于深度震荡状态。事实上,日、韩、意三国疏忽大意,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欧美国家人权至上主义、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和法律制度妨碍疫情防控;高福利体制下公立医疗机构效率低下,而私立医疗机构又往往各行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医疗体系不健全和缺乏财务资源等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本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不容乐观。
在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运行态势骤然改变。2019年四季度,全球经济已经显现疲态。全球除美国外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在明显的回落过程中,美国的表现相对比较好,从2017年到2018年,美国经济曾有一个所谓“梦幻组合”,就是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同在。
但2019年以来,美国经济逐渐走向疲弱。实施了多年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国股市持续上涨,不断创出新高、超出市场预期。但2019年以来,美国国内的生产,尤其是工业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疲态,包括私人投资和工业生产,相关数据连续几个季度下降。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出现倒挂,金融危机阴霾若隐若现。
2月中旬以来在疫情肆虐和油价暴跌的双量冲击之下,美国股市急速下跌,两周内出现了三次熔断,为历史所罕见。美股在约一个月的时间内暴跌约30%,标志着市场已经转入熊市。美国股市剧烈下挫必然导致一大批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面临倒闭风险;加上原油市场持续下跌,公司债市场也将形成较大的违约概率。而美国的疫情正在发展之中,高峰还远没有过去,美国经济很可能处在疾风骤雨式的金融危机的前夜,这是悬在世界经济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世界经济格局将因此发生嬗变
《国际金融报》:更长远点看,您如何看待这场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五年内?十年内?世界经济格局会做出怎么样的改变?
连平:这是一个面向未来同时又需要审慎思考的大问题。在一大批国家疫情进一步蔓延时,目前还很难有效评估疫情对世界经济整体的长期影响以及未来的格局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会是显著而深刻的。
审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并展望未来,可以得出以下初步判断:
一是疫情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新冠肺炎疫情毫无疑问已经全球化,而且其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冲击远远大于已经暴发疫情国家数量占全球国家数量的比重,因为主要经济大国要么已经暴发严重疫情,要么疫情正在迅速升级,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域的国家更是无一幸免。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全球制造业格局必将发生变化。
二是疫情已经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东亚区域政治军事形势缓和,但可能会继续推动西亚动荡。此次疫情暴发之后,中日韩三国之间表现出了强烈的守望相助精神,三国共同的文化背景也在朝野之间得到了多年未有的认同。而另一方面,美国与伊朗仍然敌对,伊朗疫情很可能被其对立面视为天赐良机。而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对于地缘政治会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中东地缘政治经济风险将进一步上升。
三是外部市场对中国制造中心的依存度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就目前看来,中国境内的应对措施较为有效,疫情在被控制的同时正在减退,经济将进入快速恢复的阶段。而全球主要经济体大都陷入了产能不足状态,此时对于中国制造的需求可能快速上升,包括生活用品、食品等一般生活消费品,尤其是药品和防护用品。全球产业链将发生结构性嬗变。
四是疫情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美国。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美国政府当局在实施紧急状态后是否会有鲁莽和冒险的举动,另一方面来自疫情全球化是否会波及今年的美国大选。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海外疫情对中国外贸造成第二轮冲击
《国际金融报》:中国前2月外贸进出口4.12万亿元,有专家说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您怎么看待外贸数据的变化,您认同专家的观点吗?
连平:今年1月份和2月份贸易数据一起发布,是近八年来首次出现1-2月累计贸易逆差,表明国内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小。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疫情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进行限制,加上疫情导致的停产停工,春节之后复工缓慢,很多出口订单难以如期完成,所以出口大幅下跌在意料之中。另一方面,进口受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是进口受到的限制较小,前期中美协议带动进口节奏相对加快,医疗物资的进口需求上升。
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来看,对东盟出口降幅较小,对美国、日本出口降幅较大。从主要出口产品来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较大,这可能是产业面临转移压力的一种体现。考虑到疫情波及到全球经济及贸易,对未来进出口将带来进一步冲击。
3月海外疫情蔓延之后,不但影响海外需求,还影响到全球供应链。而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海外疫情蔓延对中国进出口会带来第二轮冲击,其负面影响可能要比国内疫情带来停工停产的负面影响还要大,今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前景不容乐观。但也应该看到,疫情全球蔓延下,世界市场的供给会受到抑制,但一般生活用品及医药和防疫用品的需求都会大幅上升,而我国的相关产能得到了迅速恢复,及时对接国际市场需求将有助于推动出口改善。
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控制,进口有望快速增长:一是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中国的企业正在加紧复工复产。为了把前两个月的时间都抢回来,疫后重建的力度肯定不小,预计国内疫后重建的需求将对进口形成较好的支撑;二是根据此前中美达成的贸易协议,中国今年要增加1,000亿美元左右的自美商品进口。有了这两点支撑,预计今年中国的进口增速不会太低。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增长加快,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将明显收窄。
不认同更适合财政刺激而不是货币刺激的观点
《国际金融报》:近期美联储大幅度降息,一次降50个基点,一次降100个基点,中国央行也采取了降准的策略,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降息对全球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能够挽救全球经济于水火吗?降息策略又是否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适合采取的?有观点说,中国眼前更适合采取财政政策刺激,而不是选择货币政策,您认同这一观点吗?
连平: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了一轮降息,这固然对刺激经济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当前全球不少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已经很低,甚至有些国家还是负利率状态,在这样的低水平下再下调利率,其边际效应已经十分有限。未来全球经济能否复苏,更主要的因素是疫情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降息的同时,中国央行也以再贷款和再贴现、降准和定向降准、逆回购、降低MLF和LPR利率等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货币宽松操作。
对于中国眼前更适合采取财政政策刺激,而不是选择货币政策的观点,我不是十分认同。我认为,为达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失速,逆周期宏观政策的力度应该加大,这里的逆周期宏观政策既包括财政政策,也包括货币政策,还包括稳就业政策和稳地产政策,应该多管齐下打组合拳,才能实现稳增长目标。
当然,宏观政策可以更侧重于财政政策的运用。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力提效。财政赤字可能在去年2.8%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达到或超过3.5%。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或增发国债的可能,地方政府专项债将有可能达到2.5万亿以上。2020年将会继续挖掘财政性的、趴在账上的资金,发挥好闲散资金的作用。财政将运用定向减税、发放补贴、贴息等方式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微观主体,防止出现大面积企业倒闭和失业。
货币政策已经成了“宽货币+重结构+降价格”的组合。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具体手段是全面或结构性降准并搭配货币市场政策工具的使用。对商业银行运用传统的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工具,重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以及疫情严重冲击的相关行业。全年信贷增速可能回升至13-14%,M2增速可能达到9%-9.5%,社融增速可能运行在11%-12%区间。推动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尤其贷款等融资利率走低,将是2020年货币政策的重头戏。在市场流动性已经较为充裕,定向金融支持积极展开的同时,更为迫切的任务是降低融资利率。在货币市场利率下调的基础上,MLF和LPR已经并将进一步相应调降。而3月即将实施的存量贷款定价切换将为之提供适宜的条件。LPR一定程度上的下调将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中国经济会实现V型反转
《国际金融报》:中国人民尤其是湖北和武汉地区人民,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了艰苦的战疫。这对国民的人身安全是一种考验,对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种考验,您怎么看待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2003年相比,今年的影响又有哪些不同?
连平:目前疫情已经过了拐点,处在被控制状态的巩固阶段,各地复工复产也逐步回到了疫情暴发前的状态。这说明新冠肺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还是短期的,中国经济具有的内生韧性和逆周期宏观政策发挥作用及其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支持和保障2020年中国经济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
从经济运行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情况与2003年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2003年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部环境豁然开朗;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年出口增速超过30%;同时投资增速比较高,资本形成对GDP贡献也很大;而消费占经济整体比重则相对偏低。可以说,当时是经济偏热、宏观政策偏紧的状态。而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多、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转型升级压力大、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之下;各种要素投入产生的边际效应明显递减,已不能过度依赖加大要素投入来驱动经济发展。
从短周期来看,经过此前一两年的政策推动,2020年初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企稳迹象。疫情必然会带来短期的负面影响,可以预期,未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将进一步推进,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金融支持力度更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受疫情的影响较大,而与过去相比,其在GDP中占比明显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包括线上业务等一些新业态发生了积极变化。虽然现在线上消费等方面的数据统计还不完善,但这些新业态的实际增速很高,占经济的比重在增大,这将部分抵消传统服务业的损失。
第二产业的情况有所不同。实际上,从历年经验来看,春节期间本来就是制造业、建筑业的传统淡季,停工停产的实际影响没有那么大。一旦疫情得到控制,3月份及之后复工复产,此前的一些减产等可能会被加班加点赶回来。因此,从全年来看,第二产业所受影响可能较为有限,二季度后大幅回升可期。
《国际金融报》:不少媒体和专家都在猜测,中国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放缓会是趋势线的吗,还是疫情中的暂时应急反应?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会经历一个V型反转,继续强劲运行,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连平:我认同中国经济会经历一个V型反转。本次疫情叠加春节,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1-2月份投资,工业和消费的数据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应该看到,通常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二产业投资占全年的比重只约在十二分之一左右。201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8.1%和8.5%。可见,后三个季度存在着追回一季度投资损失的可能。在需求恢复和逆周期政策力度加大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3月份开始向好,二季度增长可能达6%以上、三四季度会更快些,从而形成V型反弹,全年增长可能达到5%以上,仍有可能基本达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这一表态释放出明确信号,即尽管一季度经济会遭受一些损失,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并没有变化,后续三个季度里还会全力推动改革发展,把损失追回来。
“一带一路”有助于减缓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冲击
《国际金融报》:也有专家表示,甚至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兼首席代表罗世礼就曾担忧,中国经济会受世界经济放缓的反向影响,您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会这样,您觉得中国怎么做才是合适的?
连平: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必然会相互影响。在疫情肆虐下,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境外疫情还在蔓延,不少经济体更处于疫情大暴发的状态,这些经济体接下来会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而这些紧急措施通常会抑制市场需求,从而影响到其经济发展,同时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而我们注意到,疫情较为严重的经济体大部分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如美国和欧盟。因此下一阶段,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的恶化对中国进出口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规模已经占到一定比重。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9.27万亿元,增长了10.8%,高出外贸整体增速7.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将近30%,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本次疫情中,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受到影响相对较小,中国对这一带的出口有相对较好的拓展空间。
中国产业大规模外移可能性不大
《国际金融报》:疫情会重新调整全球产业链吗?或者换句话说,您认为全球产业链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担心产业因疫情而向国外转移吗?我们又该做哪些工作防止出现类似情况?
连平:疫情的发展可能导致全球产业供应链遭受打击。日韩两个重要的制造业经济体,处在产业链中上游;两国制造业受挫,全球相关供给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个供应链都会受到拖累;再加上“世界工厂”的中国经济也同样受到影响,这些都会对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链带来冲击。对于世界经济而言,这无疑是一大挑战。
疫情是否会导致全球产业链重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在乐观情形下,如果疫情只是较为短期的冲击,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少;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持续到半年以上,则将迫使一些国家不得不考虑完善其本土产业的供应链,从而使得全球产业链遭到破坏,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从目前来看,中国产业大规模外移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中国作为疫情的最大“受害国”,目前疫情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各地都在政府的指导下尽快复工复产,生产已初步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不太会存在供应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应对疫情中中国政府和社会展现出来的高效、协同和开放,表明中国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全产业链的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不可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日韩等。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而对于半导体、电子元件等高技术产品存在国外依赖,疫情蔓延一旦失控势必会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与经济一体化同步的产业全球化是历史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国际范围内市场经济分工协作的最优选择,很难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发生彻底改变。面对疫情,中国迅速反应,疫情防控效果显著。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样板,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就疫情问题进行合作,提供中国的抗疫经验和援助物资。只要世界各国尽快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同时加强在治疗和药物及相关疫苗的研发、实验等方面的协力合作,疫情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总体是可控的、短暂的,并不会导致全球产业链的崩塌。然而,中国也应该最好相应的准备,疫情下世界各主要国家暂时的“自我隔离”,必然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从而影响中国经济。
加大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
《国际金融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抓紧”。您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抓好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哪些是最紧要的?哪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修复?
连平:从总体上看,宏观政策要加大力度进行逆周期调节,确保实现“六稳”。应把经济发展的内生韧性与制度性积极因素有机地结合起來。中国经济无疑是有韧性的,但这种韧性并非是完全自发实现的,而需要通过制度功能来加以发挥。例如,我们应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必定会持续释放内生的发展能量。只有加大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整力度,“六稳”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中国依靠有效的管理能力可以控制疫情的输入,但却没有能力调控世界需求的萎缩。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促进需求和供给同步恢复,良性循环。
在疫情冲击之下,经济层面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要解决小微企业的流动性问题。对于广大小微企业而言,其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减少,甚至归零;但很多支出却是刚性的,如员工工资、税费、租金、养老金、社保等开支难以避免。由流动性短缺造成的小微企业困难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薄弱环节,需以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加以解决。
受到的冲击较大的行业是消费行业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疫情对消费的影响较大,受到严重冲击的是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以及观影等,同时也就相应冲击了相关行业。市场估计,春节短短7天,电影票房减少70亿+餐饮零售“腰斩”掉5000亿+旅游市场“冻结”5000亿,仅这三个行业全国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但也有些行业会受益:医疗保健、防治药品、健康器材、中药材和成药等等需求较大;线上消费活动则快速活跃起来,线上购物、办公、教育、游戏和线上讲座等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前述负面影响。
缓解企业压力,一方面可以减少其支出,另一方面则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减少支出方面,各级政府已经推出了多重举措,包括税收、费用和租金减免,延迟或免交水电费等。我认为,对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企业,可进一步考虑豁免其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季度)的固定支出(比如租金、社保等),等到疫情控制住、正常复产复工后再恢复征收相关费用。
在金融支持方面,则要靠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做到不抽贷、不断贷,而且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一些重要生产和医疗物资相关的企业增发贷款。目前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有所作为,未来力度还可以有所加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良好,保证了银行有能力在关键时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应对当前疫情冲击。
在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银行可以适当提升其风险偏好,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比如,对一些重点的民营、小微企业给与金融支持,在扩大新发放贷款规模的同时,还可以支持企业延期偿还贷款,甚至对有实际困难的民营、小微企业豁免债务。银行业的高拨备覆盖率,在特殊时期发挥作用,正当其时。
“新基建”是必要和应时之举
《国际金融报》:目前中国各地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投资,有分析人士、经济学家或者媒体,都将其称为“新基建”,我们统计,仅长三角三省一市公布的用于基建或其他发展的资金就达17万亿。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您会担心出现“4万亿”那样的后果吗?我们是否该防范?
连平: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一般认为,“新基建”包含七大领域: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现在各地有关“新基建”的规划纷纷启动。我认为,“新基建”是必要和应时之举。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疫情几乎使经济一度陷入“停摆”,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着深水区推进,这就使得扩需求、稳增长、稳就业的举措非常有必要,而“新基建”是一个有力而恰当的抓手。
首先,“新基建”是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中国经济今年很重要的稳增长举措在于稳投资,而稳投资的重要节点在于稳基建。而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动“新基建”来优化投资结构,使短期稳定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相匹配。
其次,“新基建”与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转型发展方向一致,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领域以及新型城镇化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兴领域。
再者,“新基建”背后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新基建”涉及多个产业,尤其是5G建设,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这些新兴的需求有着持续增长的空间。
当前的“新基建”投资与2008年所谓的“4万亿”不可同日而语。一是“新基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08年“四万亿”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铁公基”领域。而“新基建”聚焦的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可以说,“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二是“新基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过去我国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主体单一。而“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由市场驱动,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合力协作。民间投资在其中的能量越来越大。
三是“新基建”不是信贷的大水漫灌。当前宏观杠杆率偏高,即使不得不适当加杠杆,态度也必然是审慎和克制的。2009年信贷增速全年高达30%以上,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而2020年信贷增速可能加快,但也不会超过15%。
精准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国际金融报》:最近各地都在忙着复工复产,或者在做准备。您觉得目前我们已到复工复产的关键期了吗?如何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寻求平衡?
连平:我认为当前推动复工复产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又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疫情分布特点、区域需求重点、不同产业特质,科学平衡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关系,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精准有序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目前来看,复工复产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因为国内疫情的发展形势已经清晰,即使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反复,尤其是输入性因素的影响,但事实已经证明我国政府采取的防治举措是非常有效的。只要基本坚持这些举措,就不可能出现大的反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复工复产的力度可以加大。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根据不同的地区疫情精准实施分区分级防控。目前全国疫情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北又主要集中在武汉,湖北省外已经连续多日零确诊,为低风险状态。因此,湖北省外的复工复产力度都应该可以更大一些,应在保障疫情可控且能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步骤加大有序复工力度。
二是把握不同需求层次,分行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重要生活物资、医疗医用物品和设施生产应该优先保证。外贸、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的行业,应加快步伐实施完全复工。在疫情逐步向好的态势下,应稳步分类分层推进餐饮、旅游、休闲和娱乐等行业复工复产,充分激发经济活力。如果除湖北外,全国其他地区连续一个月不再有新增确诊病例,那么基本可以完全复工复产。
三是需要防范境外输入性风险。继续采用国内防治疫情的举措,再结合人员入境渠道的严格管理,应该可以做到可防可控,发生大面积输入风险的可能性较小。总体上,可推行“内松外紧”的政策导向,即内部防控政策加大力度放松,而对外部输入管理则进一步收紧。
银行业有能力也应该向实体经济让利
《国际金融报》:3月9日,上海发布26条金融举措支持复工复产复市,将支持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优质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支持防灾抗疫,您认为可以起到哪些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类似的举措,您如何评价?您认为这些举措还有哪些不足,或者说有忽略掉的着力点?
连平:疫情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首先是要保障实体经济有充足的流动性,企业不会因为疫情的影响“心肌梗塞”而亡。这方面主要还是要靠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而且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重要生产和医疗物资相关的企业增发贷款,现在已经有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有所作为。我认为,未来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人民银行《2019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银行要发挥利润较多的优势,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向实体经济让利”。
事实上,银行业目前较高的盈利水平使其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利于实体经济。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当前银行业净息差已经由2017年一季度的2.03上升为2019年四季度的2.20。伴随着净息差的走扩,银行业的盈利水平继续增长。2019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9932亿元,同比增长8.91%。2018年末,我国47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合计1.63万亿元,约占同期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44.05%,市值却只占17.05%。在盈利大幅增长的同时,银行业计提了高额贷款拨备。2019年末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86.08%,高出银保监会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120%-150%的上线36个百分点,约合8707.6亿元。可见,银行业不仅盈利水平高而且拨备也十分充足,因此在疫情冲击下向实体经济一定程度上让利不仅应该,而且也是可以承受的。
应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经济转型
《国际金融报》:如果请您对中国经济再做一个更深入的评价,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潜力和希望,中国经济的韧性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如何利用这次灾难,做好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
连平: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10%左右的平台持续回落至6%左右的水平。在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扩大等因素推动和支撑下,中国经济的绝对波动幅度将趋于收敛。尽管疫情在短期内袭扰了经济运行节奏,但全年的宏观政策有条件在一季度内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为全年经济运行恢复至趋势性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于通过改革继续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下一步,应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快步伐推进多项改革,包括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等。以改革来改善经济结构、提高运行效率、有效配置资源、提升发展质量、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短板。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高新技术进步需要加快。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供给体系质量不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民生需要进一步改善。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就业质量需要持续提升。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面对疫情的冲击,我国应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经济转型,补好短板。瞄准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持续加强研发投入的同时,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形成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推出和持续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国际产业链调整的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门别类地推动服务业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好地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应加大力度完善卫生健康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增强民生保障。加大力度推进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持续改善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夯实良好的就业基础。应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未来应将改革促进转型与补短板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疫情砸出深坑后反弹可期,未来这些行业值得关注
《国际金融报》:如果您来做投资,您可否建议一下,接下来哪些行业是更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可否详细谈谈您的建议?您怎么看待今年全球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向?
连平:首先,需要对疫情冲击后的行业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应关注几个特征:
一是疫情冲击下服务业短期内砸出了深坑,反弹是可以期待的,交通、仓储、住宿、餐饮、电影、汽车、旅游等行业都将出现明显反弹;许多消费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二是复工复产推进后,需求将明显释放,制造业也将快速恢复。
三是房地产一季度销量冲击较大,全年投资放缓,资金压力大、投资下行,未来市场会有所分化:一二线城市“常驻”需求会有释放,但三四线城市“候鸟需求”较难改善。
四是受全球疫情发展影响,进出口贸易需求可能后移,服务贸易逆差会大幅减少。
其次,未来中长期内投资可关注若干行业:
一是医疗行业,占GDP比重可能从目前的6.4%上升至7%以上,随着境内外需求骤然大幅上升,卫生、疫防、治疗、设备、保健等几个细分行业将会有不错的表现。
二是线上消费行业:短视频、旅游、电商、线上购物、无人化服务、线上教育培训、办公软件等。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鼓励技术进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优惠和支持等行业。
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产值增长8.09%左右,占GDP可能会达到15%,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疗、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
五是与基建和房地产有关的行业: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建筑工程等。
六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七个领域:5G、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交、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
从中期看,权益类资产可作为配置首选。疫情短期会过去,经济增长将前低后高,预期逐步改善;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流动性充裕,境外资本将加快流入境内资本市场;国内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降息降准;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增加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市场热点纷呈,高科技、医疗行业、新型基建、数字经济等。债券类资产可以配置。今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偏松调节,收益率继续下探,10期国债收益率年内存在突破2.7%的可能性,但要注意部分受冲击主体的违约风险。在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和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大背景下,黄金可长期配置一定比例,短期注意回调风险。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可以稳定持有,当前全市场理财产品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主要分布在1周3.62%至一年期3.99%之间,风险很小,收益适中。
最后,今年中国和全球的资本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中国境内疫情得到控制,进入了尾声;但全球疫情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疫情是影响中外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境内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韧性的支撑下,再结合金融对外开放等战略的推进,可能出现较好的行情。而全球资本市场在疫情的冲击下,几乎呈现出“金融危机”式的行情。OECD最新报告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并下调了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0.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中国资本市场反倒可能成为国际避险资金的优先选择。然而,美欧市场不能摆脱剧烈震荡,境内资本市场也难以有十分良好的表现。
下一篇:专家谈经济:房地产现在是压舱石 美联储的子弹还没打完
更多"连平:中国经济会实现V型反转 疫情砸出深坑后这些行业值得关注"...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星湖科技(600866)
投资亮点 1.公司全资企业星湖生物化学制药厂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原料生产基地之一,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