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获得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最热词语之一。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推出的热点调查接踵而至。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住房等涉及民生的话题均排名靠前,成为民众“获得感”的主要诉求。 这些热议的焦点,正是改革的重点,恰也是民众“获得感”的诉求点。民心之所向,改革之所在。紧扣民众的需求搞改革,“获得感”就强,反之则弱。 回顾“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80项重点改革任务。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改革部署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不少改革与民众需求息息相关,纷获点赞。比如,关乎亿万家庭的“单独两孩”政策落地,满足了许多家庭想要两个孩子的愿望;又如备受瞩目的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破题,事关社会公平…… 但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地方与部门在改革项目的选择上,偏离民众需求,与增强民众幸福感无关;在改革推进中,把民众置于门外,使得其缺乏参与感;在改革评价中,民众说话的分量较轻,使其缺乏主人感。这些幸福感、参与感、主人感恰构成了民众的“获得感”。 总有人以为,当前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民众应勒紧需求的腰带,为改革作出牺牲。如此将改革发展和民众需求对立,不仅发展不好,民众也缺乏“获得感”。诸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尽管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但破坏了民众的健康需求,人们开始怀念曾经的蓝天碧水。唯有变发展和民众需求的“两张皮”为“一张脸”,追求绿色GDP、改善民生的GDP,这样的改革才受欢迎。 总有人以为,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来消化。改革的确不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回避问题、迟迟不动。就拿交通拥堵这一世界性难题来说,许多大城市市区道路拥堵常态化。生活在“堵城”,哪来“获得感”?APEC蓝期间,北京实行临时性单双号限号,全市交通一路畅通,路况全天飘绿,平均交通拥堵指数下降了近70%。为何不能吸收借鉴其中的经验、智慧与办法,通过改革突破这一难题呢?现实中,一点点做起来了,民众看到变化了,“获得感”也会一天天增强。 总有人以为,改革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部门多,推进难度大。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食品供应从田间地头到餐桌链条长,需要多部门共治,容易带来“九龙治水”的尴尬。民众吃不到放心菜,哪来安全感,更谈不上“获得感”。 总有人以为,民众需求众口难调、意见难统一,因此在制定政策措施时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自拉自唱、自娱自乐搞改革。改革热热闹闹,但民众没有参与感,哪来“获得感”? 民众的心是检验改革的秤,他们对改革的“获得感”决定改革的成败与成色。30多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那一轮改革,正是从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需求破题,带来亿万农民的“获得感”,激发起改革的巨大热情。当下,紧扣民众需求,提升改革“获得感”,还需久久为功。 着眼解决最多数人的问题才能获得最广泛的“获得感”。我国有13亿人口,绝大多数是工人与农民,制定改革政策时应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解决和满足他们的最基本需求,以寻求最大公约数。 着眼解决民众最困难的事才能获得最深刻的“获得感”。制定改革政策,既要锦上添花,提升各层次人们的多方面需求,更要雪中送炭,重点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最基本需求,让改革的红利向他们倾斜。 着眼解决民众眼前的急事才能获得最现实的“获得感”。做好民生规划,解决就业无门、创业坎多,聚焦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住房难、住房贵等矛盾,纾解眼前衣食住行中添堵的事。长计划,短安排,马上做起来,让改革的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上一篇:城市轮廓,云端重塑
下一篇:代表委员和经济学者建议:加速推进价格市场改革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