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好 塑造好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这里的“巨大韧性”吸引了各方不少注意力,成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热词之一。
回顾起来,关于中国经济的韧性,一段时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谈及。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经济有巨大韧性,有能力防范出现大的起伏,更不会出现硬着陆。
怎样谋划、用好和塑造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历次国际范围内金融经济危机,尤其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来看,一些经济体的表现确实更好一些,可以认为是更具韧性的经济体,它们的一些共性特征,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首先,强韧性需要具备比较大的经济体量。无论多少人、多少观点认为GDP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事到临头,靠得住的仍然是经济体量,所谓“瘦死骆驼比马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日本是受冲击较小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虽然首当其冲,但恢复也最快,目前已经呈现出一枝独秀之势,德国甚至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市场份额。这几个国家之所以能比较抗风险,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经济体量大是个重要因素,囊括了世界排名前四位。反之,我们看到,1997年的泰国、马来西亚等,本次欧元债务危机中的所谓“欧洲五猪”等,虽然也做了诸多努力,但仍然难逃剧烈冲击。当然,体量大是经济韧性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能认为块头大,就高枕无忧了。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讲经济体量大,不仅要看GDP,也要看一国的经济存量,或者说是历史国民财富累积。GDP反映的是当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新增产值,其中有很多会被吃掉喝掉、消耗掉,并没有积存下来。而国民财富存量大就不同了,即使当年GDP少增了些,但家底儿还是有的。这就相当于某年粮食少增甚至减产了,但“地主家还是有存粮的”。比如美国,世界第一的帽子戴了100多年,积累的财富已相当多。有学者估计,2012年美国财富约为70万亿美元,而我国为20万亿~25万亿美元,美中财富差距的绝对值接近50万亿美元。数字准确与否可以讨论,但确实提醒我们,现代化的路程仍然遥远,追赶之路还很漫长。
其次,强韧性需要较强的经济结构弹性。这里的经济结构弹性,不仅仅是指结构的高端化,更是指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可转换能力。专门生产高精尖、专门从事高端服务业,虽然平时收益不错,也很高大上,但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往往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倘若再加上生产、消费结构单一,过于倚重某个、某几个行业,可能风险就更大。拿本次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跌来讲,半年来,原油价格从每桶100美元下降到50美元,几个经济体就很难受。比如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一些报道讲委内瑞拉“卫生纸都缺,通胀或达1000%”,等等。铁矿等矿产品下降也给巴西、澳大利亚等带来不少的困扰。因此,要想经济韧性好,必须在经济结构上具备一定的“吸能”空间和能力,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都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传统的产业也要有。有观点认为,越是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劳动密集型产业、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日用品等,反而越不容易受到冲击。从这个角度讲,“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在个别时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东方不亮西方亮。当然,无论是什么产业,都要向节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不能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同时,结构弹性好,还意味着具备在较短时期内一定的经济转换能力。这虽然不像车间生产产品,调几个参数、改变几个工艺,就生产出不同产品,但道理是一样的。本次美国在金融危机中,一方面大力加强金融创新监管,推动页岩气革命等,另一方面,针对大量跨国公司制造环节外迁,造成美产业“空洞化”等问题,力推“再工业化”、“再制造业化”,就是经济结构转换能力的鲜明一例。有人估计,仅此一项,就为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上百万个。今后,随着机器人日益广泛的运用和“深度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难说美国甚至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将走向何方,是不是还要大量转移出去,值得观察。可见,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对于增强经济韧性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强韧性需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样,这里的核心竞争力也不一定要高精尖,而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比如美国的创新能力,德国的高端制造能力,我国低成本优势和配套能力,日本的精益求精和市场开拓能力,香港、新加坡的金融和航运中心能力,等等,都是抵御冲击的强大武器。
当然,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日俱进、主动塑造。大家可能还记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也一度受到很大冲击,很多韩国妇女捐出了自己的珠宝首饰支持国家建设,令人印象深刻。之后,韩国上下痛定思痛,大举创新。现在,韩国钢铁、造船、汽车、手机甚至核电,都是相当有国际竞争力的。讲到这里,不得不提及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观点,他认为,依靠创新竞争而不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实现现有经济结构的破坏,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启示我们,一定要赶上抓住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抓紧培育新兴产业,同时果断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与其等待死亡不如刮骨疗毒,长痛不如短痛。
第四,强韧性需要居民具备一定的收入缓冲能力。经济体量大,使国家具备了抵御冲击的韧性,一定的收入,则能使个体社会成员具备抵御冲击的能力,反过来会增强国家经济的韧性。还拿美国来讲,本轮经济反弹异常兴旺,全年增长有望接近3%这一突破性心理关口。有观点认为,主因是占美国经济总量70%以上的个人消费反弹明显,个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1.2%、2.5%和3.2%,是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方,这同美国较高的个人收入格局显然有关系。我们讲藏富于民,公平分配,讲“做好蛋糕”的同时要“分好蛋糕”,讲要高度重视就业、讲要健全社会保障网,兜住“底”,等等,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也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韧性。
第五,强韧性需要有为政府和适当的政策储备和空间。这里涉及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调控能力问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对亚当·斯密可能有误解,过多强调了他所强调的自由市场竞争作用,而对他呼吁要同时重视政府职能的声音充耳不闻。是不是这样,有待研究,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世界铺天盖地的反思之一,就是认为政府在危机中必须有一定的资源调配能力,否则市场将难以纠错,难以尽快恢复正常运行。美国之所以可以出台巨量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国经济悬崖勒马,而希腊等国家面对衰退,无力推出大的举措,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掌控资源能力的差别、政策储备和实施能力的差别等。
衡量经济是否有韧性,还可以有别的指标和分类,比如有观点认为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大,提供了大的回旋空间,还有的认为劳动力人口年轻,使美国、印度等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等等,都值得借鉴。
经济的韧性,往往在受到冲击时才能凸显出来。没有谁喜欢被冲击,但现实世界中,受冲击不可避免,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就像不经历一次完整的股市大起大伏,不算是成熟股民一样。一个经济体,倘若不经历几次冲击,不经历几次磨砺,韧性是成长不起来的,也是不成熟,不强健的。经济发展就是在一次次抵御冲击、战胜冲击中不断前行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面对冲击无所作为,任其生死,而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妄自菲薄,随风起舞,也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保持高度敏感,做好政策研究和储备,一旦需要,迅即有序推出。
更多"谋划好 塑造好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