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个老话题,也是个老难题。对于我国创新的关注、分析与焦虑,谈了很久,努力了很久,应该说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我们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发明史”,相对于现今风起云涌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相对于我们庞大的人口数,相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的创新还远远不够。
最近,这个老话题持续发酵。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并提出了紧扣发展、强化激励、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四个方面的要求。前几天,李克强总理出席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第八届新领军者年会,在开幕辞中强调指出,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改革创新,要从国情出发,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体力加脑力,制造加创造,开发出先进的、乃至颠覆性的技术,创造更多的价值,再上发展新台阶,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大国。可见,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已经被最高层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我们知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的,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要素驱动模式,因为这种模式难以为继,走不通了。最明显的标志有两个,一是不少外资转投东南亚等地,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不便宜”了。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在世界上排位大概在80多位,反过来讲,也就是说有120多个国家的劳动力比我们便宜,倘若算上生产效率的话,可能比我们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和地区更多。二是生态环境污染,有些时段、有些地方、有些污染物,可能超过或者已达到“自然净化”的极限,这点大家都有深切体会。当然,笼统地讲,智力和知识的投入也算是“要素”投入,但毕竟同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投入是不一样的,是清洁的、可再生的,且是可以发挥“倍增效应”的。
从中央一系列的要求看,创新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本文主要着眼于科技创新,就是要能发现和掌握更多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要能更多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有能力自主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这是对科技创新最直观的理解,也可能片面了些,但科技创新是目前最紧迫、最需要突破的,其他的创新也很重要,但都是起支撑和保障作用的。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呢?我看,至少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大小并举。大的创新当然好,像“两弹一星”、超级计算机、“天宫”、“嫦娥”,等等,这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创新大国,是否为国际性大国的重要标志,仍然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选择一些前沿、颠覆性技术,定点突破,引领方向,夺得战略先机。这点始终松懈不得。同时,对于各种“小创新”,甚至是“微创新”,不能小瞧了它们,很多伟大的发明就诞生于几个年轻学子之中,就诞生于“车库”、“地下室”和“咖啡屋”,要热情讴歌、大力支持,这里的支持不见得是资金支持,更多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亿万群众乐意创新、便利创新,并分享创新的喜悦和利益。非洲草原上的“蚂蚁军团”连狮子也要退避三舍,无数的“微创新”汇聚起来就成了洪流,为大创新准备了人才和技术资源。
其二,虚实相济。就是说,需要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的创新,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但实体经济领域的创新是根本,是基础。实体创新增强了,“虚拟创新”就更有底气,而反过来,虚拟创新也可以为实体创新搭建平台、聚合要素,实现更大的创新和发展。
其三,软硬兼收。总体看,我国“硬创新”较少,而“软创新”较多。比如现在,我国已经是“专利大国”,截至201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2.3万件,位居世界第三位,今年以来继续快速增长。但我国不少专利“含金量”不高,据报道,汤姆森公司2013年全球创新报告所列举的亚太地区12个最重要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企业在各行业普遍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可以说,修修补补的多,革命创新的少,能够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产品的更少。但是,“软创新”也是创新,创新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发明技术、发现定律。能把现有的产品设计得更好、或更符合不同市场的需求,是创新;能把工厂经营和物流体系等改造得更合理,即所谓“流程创新”,也是创新。从一定意义讲,对于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讲,可能这些“软创新”更具可行性。当然,软创新不能是“假创新”,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一些腐败分子居然是“专利达人”,专利成了其牟取私利的工具,这就不对了。
其四,守弃得当。所谓的“守”,就是要坚守创新不动摇,要坚持投入,不以一时一地成败论英雄,有包容失败的精神和社会风气,积土成山、集腋成裘,久久见功,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同时,创新毕竟是在黑暗中摸索,倘若确凿证据表明方向偏了,甚至错了,要勇于改进和修正,也就是该“弃”则“弃”,当然,要经过科学的评估。一些现在“弃”的东西,可能过一段时间,又可以用上了,所谓“金子总要发光的”是也。
其五,研用结合。这强调了多年,但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情况还不少,一些很好的发明和技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有,“束之高阁”的也有,另一方面,资本和企业又到处找技术,“无米下锅”。解决的办法,一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只有企业才更知道市场冷暖,知道创新需求;二是政府多搭建平台,促成“联姻”,同时在政府采购中多多支持创新产品,使创新者得到收益,挖得第一桶金,然后持续前行。
其六,一手二手三手都可以。创新一般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体可看作是一手、二手、三手创新,各有特色,偏废不得。原始创新固然好,但要从实际出发,就我国目前的总体创新能力而言,可能二手、三手更实惠,哪个棒子熟了掰哪个。当然,作为大国,如果我们不能在原始创新上迈出大的步伐,只满足于一味跟随,是不行的。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算是创新强国有很多指标,通俗些讲可以有两个,一个要看100强、500强之中,靠创新发达的有多少家,靠垄断的有多少家,金融业有多少家,实体经济有多少家,等等。二是看还有多少孩子长大了,还仍然愿意当科学家,当发明家,而不是当明星,当大款。
前段时间,美国副总统拜登参加一次活动时,曾点名说中国没有任何创新精神:“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据说这是为了打消美国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担忧。从效果看,此话可能是减少了一些美国人的担忧,但确实令国人汗颜,也希望能因此增加一些我们的“担忧”。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民族,曾经的许多创新深刻影响了世界、改变了历史进程。今天,让我们继续努力。
下一篇:智能手表:创新理念须先行
更多"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