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近日,工信部向6家民营企业发放了第三批虚拟运营牌照,市场反应平淡。而在今年年初发放的第二批、去年年底发放的第一批牌照分别为8张和11张,获得牌照的企业如获至宝,高调宣传。 又有报道称,截至8月中旬,虚拟运营商“专属”的170号段仅放出23万个号码,多数虚拟运营商没有积极投入运营。“5月份有近70万会员预约,仅第一天第一批放号数量就达1万个”——京东彼时的高调言犹在耳。 而调查机构艾媒咨询的《2014中国虚拟运营商客户关注度研究报告》显示,对于虚拟运营商,22.8%的用户听过但并不了解,62.8%的手机用户根本不知道…… 在4G时代启幕、电信行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曾被寄予“挑战者”厚望的虚拟运营商,是否已令众人失望?曾经跃跃欲试的民营企业进军电信业的热情是否正在消退? 虚拟运营商的现实,看上去很骨感。 不掌握电信运营硬件资源的虚拟运营商,核心盈利模式就是把从三大运营商处以“批发价”购得的通信资源零售出去,赚取差价。但在较早前谈妥“批发价”后,三大运营商来了个“釜底抽薪”,跟进大幅降低其零售价,而且推的是看上去更好的4G。 批零倒挂成了虚拟运营商头上的“紧箍咒”。现在看来,他们更像是三大运营商的代理商:是附庸者,而不是竞争者。 如今的尴尬局面,还有很重要的主观原因,即虚拟运营商还未理清产品的包装、营销思路。在行政管理层面上,虚拟运营商的概念作为一种体制机制创新被提出,以期为市场竞争注入活力;但在市场竞争层面上,“免费通话”、“流量不清零”、“无月租”等口号虽然诱人,但远称不上创新。三大运营商念起“紧箍咒”,很快就通过批零倒挂扭转了局面,而虚拟运营商们此后就再没推出任何称得上是反击的创新卖点。 虚拟运营牌照归根结底还是转售牌照。这决定了转售企业与基础企业的竞争应当是良性的、差异化的。摘不下“虚拟”的帽子,就摆脱不了三大运营商的制约。仅靠价格竞争,虚拟运营商不但短期难从三大运营商那里挖走用户,自身长期发展更难盈利。转售企业的优势在于自身灵活与创新优势,具体到目前涉足虚拟运营商的民营企业,它们在电子商务、信息产业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与自身强项的融合将是突破口,也是盈利希望所在。 虚拟运营的理想并未破灭。骨感的现实也许能让踌躇满志的民营企业冷静下来,更好地规划未来,走得谨慎且高效。调整预期,务实地发挥自身灵活、创新的优势,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最终实现共赢,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与基础运营商拼个你死我活。
上一篇:中国经济新势力系列专题分析
下一篇:专家分析GDP增速下滑原因:政府几轮刺激所致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