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自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以来,曾有观点认为中国会坠入“中等收入陷阱”。但事实上,中国人均GDP从2010年的4561美元递增至2016年的8000美元,离高收入国家门槛仅一步之遥,“中等收入陷阱”的质疑已不攻自破。
经历“中等收入”阶段的海外案例颇多,我们选择典型案例研究,可以梳理出值得借鉴的投资规律。以人均GDP数据为标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而美股市场“漂亮50”现象也恰好反映该时代的特征。因此,解析“漂亮50”现象,有助于我们找到蓝筹股的价值变迁规律。
1960年美国人均GDP是3007美元,至1977年美国人均GDP是9469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美股“漂亮50”现象也诞生在此时,1972年成就了道指和“漂亮50”指数和估值的双峰。1972年美股指数峰值之际,标普指数估值是33倍PE,但“漂亮50”股票的平均估值却超过了60倍PE,估值最高的宝丽来和麦当劳分别达到了90倍PE和85倍PE。因此,在1973年至1979年的美股熊市阶段,“漂亮50”股票远远跑输了大盘指数,其背后根源就是过高的估值。
更值得研究的数据是1978年后的。1978年美国人均GDP跨过了1万美元高收入门槛线,此时也是美股熊市末期。1982年道指再度超过了1972年的1000点峰值,至2000年,道指达到万点,走出了美股历史上时间跨度和指数涨幅最大的一轮牛市。这轮牛市走完后,我们再度观察“漂亮50”股票,会发现20世纪60年代投资者的眼光颇具先见之明。除了10%左右的“漂亮50”股票出现业绩爆雷现象,绝大多数“漂亮50”股票再度复苏,成为1982年至2000年美股牛市的主导力量,部分“漂亮50”股票类似埃克森美孚、菲利普莫里斯等,至今仍是构成道指权重的中流砥柱。
1972年“漂亮50”股票崩溃的原因是过高的估值。我们回顾历史,又可以发现20世纪60年代投资者的远见卓识,在于寻找未来20至30年依然能够存在的企业,即行业具备刚需特征,企业具备行业壁垒特征。由于美股历史周期长,所以数据归纳出的结论更能凸显规律,A股投资者借鉴其规律也有迹可循。
2007年上证50指数也曾演绎类似“漂亮50”的估值泡沫。2008年至2015年期间,蓝筹股始终落后于大盘指数,但自2016年初开始,低估值蓝筹股率先启动行情,这些蓝筹股往往具备消费需求和行业壁垒双重特征,而且给予股东的现金回报率普遍在3.5%以上。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在估值泡沫出现之前,蓝筹指数将是A股牛市的主导力量。
从长期看,虽然部分蓝筹股会因为消费者习惯改变而落伍,但具备行业龙头特征的蓝筹股,经济换挡转型会进一步增厚其内生增长的行业壁垒。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必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A股市场价值慢牛可期。
上一篇:价值牛市的特征
下一篇:盘点历史上港股的极低估值
投资亮点 1公司最大股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电子拥有14家控股的上市公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