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评级虚高调查:调升率最高达10.13%
国务院近期下发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提及,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
根据监管要求,7月底为评级机构年度跟踪评级的最后发布期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及公开数据统计,大公国际、联合(包括联合信用与联合资信)、中诚信(包括中诚信国际与中诚信证评)、新世纪、鹏元资信、东方金诚及中债资信七家主要机构的评级调整情况发现,截至7月31日,国内信用债市场发行人共430家调整主体信用等级,其中调升262家、调降168家,调升率与调降率分别为7.69%、4.94%。
2016年以来,发行人信用等级仍延续往年的调升趋势,但调升与调降的主体数量差距较往年有所收窄。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在经济下行期跟踪评级调整下调比例远高于上调比例,相比之下我国评级调整情况与实际不太相符。”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债券市场评级虚高现象仍较为严重,“去泡沫”道路漫长。
不存在评级大量上调条件
从各评级机构调升发行人信用等级数量看,联合与中诚信远超其他机构,分别为77、73家;调降发行人信用等级方面,中债资信调降数量远超其他机构,达88家,其次为联合与大公国际,分别为37、23家,东方金诚则没有调降发行人。
从各评级机构调升率看,联合调升率最高,达10.13%;其次为东方金诚的8.82%和中诚信的8.44%,最低是中债资信,为3.54%。从调降率看,中债资信最高,为12.45%,其他评级机构均未超5%。
除了中债资信整体信用等级以调降为主外,其他评级机构呈调升趋势,其中东方金诚、中诚信、联合调升趋势较为明显。
“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每年评级级别迁徙情况来看,总体级别下调比例要高于上调比例,尤其在2008年经济危机及之后三年,级别下调比例要明显高于上调比例。”黄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处于“L”型周期底部,不存在评级大量上调的外部环境条件。当前的评级调整,除中债资信外,其他机构仍是上调多于下调,一方面反映出评级调整技术不完善,另一方面也与部分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进行“级别竞争”等不规范行为有较大关系。
多家机构
高等级占比超95%
业内颇为关注的“信用等级分布”,凸显评级虚高现象仍严重。
截至7月末,主体信用等级AA-及以上高等级企业占比,东方金诚为89.62%,上海新世纪、大公国际、鹏元资信、中诚信、联合均超95%。
中债资信与其他机构不同,其等级分布以A+为中枢,呈正态分布趋势。其中,AA及以上占比为22.32%、AA-占比为17.92%,A+占比为21.88%,A占比19.46%,A-及以下占比为18.42%。
“从国际市场来看,级别分布的规律应当是‘中间大,两头小’,目前我国发债企业的大部分级别都集中在高等级,说明级别仍然虚高,区分度不强,不利于投资人判断风险。”黄勃说。
北京某券商人士认为,就目前整体评级分布状况看,中债资信的评级结果相对合理,对投资人也较具参考价值,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引入这样的“鲶鱼”。
“今年2月份生效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监督办法规定,对债券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等级的确定采用孰低原则,这或许从监管层面能对当前虚高趋势形成一定掣肘,但需较长时间去矫正。”上述券商人士说。
不恰当使用“评级展望”
多位评级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前述评级虚高、泡沫化严重外,国内评级业还普遍存在预警能力较弱、跟踪评级不及时、临时调整较多等问题。
如今年发生的多起违约案例,部分评级公司未能提前向市场发出预警,在企业发布兑付不确定公告后,才大幅下调企业级别。
黄勃指出,市场还存在不恰当使用评级展望、评级观察等结论的问题,而这一情况目前并未受到国内市场重视。
黄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债券发行人盈利弱化、偿债能力下降时,部分评级机构为应对评级调整压力,同时满足债券发行人不下调级别的要求,长期(一年以上)将评级展望定为负面,或长期将债券发行人列入评级观察名单,但却不进行下一步评级行动。
“这种操作实则是使用评级展望和评级观察代替了级别调整,导致信用等级不能有效反映企业信用风险;或存在评级机构在出具受评对象主体级别、评级展望的基础上,依然将其列入评级观察名单,导致评级展望及观察传递的风险预警信息混乱。”他说。
上一篇:钱紧难现 收短放长重在“解渴”
更多"债市评级虚高调查:调升率最高达10.13%"...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曲江文旅(600706)
投资亮点 1.西安曲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为曲江文化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