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远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王忠明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大早有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有具体阐释,但10多年过去,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何老话重提或重新启动?我想,重提不等于简单重复;重提往往涵蕴着新意或新的立意、深意。任何不加思索的机械的或表面化的理解方式,都不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立意之一:基于对国企改革总体现实判断后的一种突破性安排
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国企改革引向深入,这一战略意图一脉相承。问题在于,10多年来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滞缓,
没有充分发挥好作为国企改革重要通道之一的创新载体和疏导作用。旷日持久的国企改革本不该老这么持久下去,壮士断腕的气概几近销声匿迹,似乎无人敢冒“国资流失”的风险乃至“罪名”来推进改革,以致无度扩张、无序扩张成为国企(央企)的一种普遍行为特征,最典型者莫过于抢当“地王”。然而,深化国企改革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逾越的一道门坎,拖延越久则徒增改革成本越大,到头来还得面对。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新摆上改革议程,既是一种强调,更是一种扎实推进,意味着国企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务求有所作为。这着棋,关切全局,倘神妙入境,必满盘皆活!
立意之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迫需要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可能不涵盖多元化企业生态的构建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独步天下的格局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级各类企业竞相繁荣所替代,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经济转型,能进一步优化我国企业组织形态,使企业品种更为丰富、更有现代气息。
对国有企业而言,走混合之路是“出资者”的特定要求,是一种硬任务,不得讨价还价,更不可无动于衷;而对民营企业而言,则是一种自主行为,混不混、何时混、怎么混,政府可以倡导,却无须硬性规定。因此,当下重提“混合”,侧重点或着力点还是要求国企向民企开放,使之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范式的跃迁。至于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混合”,是过渡阶段还是终极形态,应由实践去说话、去裁定,不必搞观念预设、搞先验主义。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逐步现代化,中国一定会加快淡化企业层面的所有制色彩,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正是其关键一步。作为“中国特色”的一种顽强探索,或许能由此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确立起市场竞争秩序。更何况,倘若将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看作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常态,其方向更应是确凿无疑的。
立意之三:必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中国要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没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立足全球市场的品牌企业,是难以想像的。这些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越来越多,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可圈可点者仍属凤毛麟角、囊中羞涩。而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既定单一国有产权框架内按兵不动、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其根本症结所在。注意力都去搞GDP崇拜了,搞体量上的大个头了,怎见得耐下心来倾力打造之辛勤?到处都是产能过剩,遥不可及的则是苹果公司那样的划时代的产品在中国面世。这就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之痛、转型之难,也自然是当下转型之切!
从来源看,未来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主要有两脉,一是在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中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历练出来的大型民营企业;二是原本由国家投放巨资(多为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后者中有一部分赋予了较强阶段性特征的社会政治职能,我认为不妨"名正言顺"地大大方方地向全社会明确其垄断地位,而且是高度垄断,比如石油勘探开采、宇航飞行器、战略军力、抗灾储备等;另有相当一部分,比如房地产、商贸物流、机械制造等竞争性领域,则适合向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型,否则难以脱胎换骨、真正形成强大的货真价实的国际竞争力。
去年,全球知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列入"全球100挑战者"名单中的国有企业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在涉及全球竞争力时,国家所有这一特点与其说是一种助益还不如说是一种阻碍。这一点对于中国国营公司来说尤其如此。"报告分析中国国企海外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相对竞争优势存在于国内市场;通常不会十分紧跟客户需求;人事管理不善;在海外并购时不愿承担风险;会在海外遇到政治抵制。"
立意之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随着国家治理
在现有体制下,国企(特别是央企)领导人多有行政级别追求,政治上也有先读红头文件、先听内部传达等传统待遇,还有转为或选为省部级等政府官职之通道,这样的三心二意岂能安于或专注于企业业务的深耕细犁?
培育企业家精神最佳的土壤,是绝无退路。人一旦有退路,斗志、毅力、坚韧等都无法保持足够的强度,其智慧也会迷散。中国已进入产能普遍过剩阶段,但企业家精神的产能仍十分短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是从一个侧面呼唤企业家队伍应运而生,呼唤在全社会要分外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弘扬。
当一个国家尚未确立对企业家特别是企业家精神顶礼膜拜的文化,尚未确立“创业为荣”、“创业至上”的先进价值观,而任由千军万马考公务员、挤破脑袋奔国企(央企),这一定是疲弱的、病态的。这对年轻一代的伤害是导向上的伤害,因而是致命性的。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何难以成为竞争主体?因为其制度安排(产权结构等)不可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也不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谁能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冒险呢?甚至,去搞慈善捐赠也无法理直气壮。而不能冒险,不能支配资产(财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这必然离企业家精神相去甚远。在现有国企(央企)领导人中不乏高素质的,但既定制度安排(产权结构等)往往使他们迈不上受人尊敬的非凡企业家这个高台阶。
相反,广大民营企业为何能当仁不让地成为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沃土?原因在于它通常没有退路,没有太多念想,只能硬着头皮或者全身心地进入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才得以将“智勇仁义信”等企业家精神的诸多元素推向极致。这一事实表明,凡是不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的企业组织,必然不能持久,迟早都要淘汰。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望在激发企业家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其重要立意之一。
(作者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下一篇:“爬坡过坎”瞄准更多“薄弱环节”
更多"立意高远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