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呈现不断宽松态势。不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未必就能带来市场融资环境的改善。
5月28日,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国央行近期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价格方面,则以市场利率定价。正回购是一种央行从市场回笼资金的手段,通过与某机构签订协议,将自己所持有的国债按照面值的一定比例卖出,一段时间后,再将这部分国债买回。一般情况下,这是一种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措施。
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定向正回购,并不是前期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反而是资金面宽松的结果。正是因为部分大行因资金过多,而又无法提前归还中期借贷便利(MLF),所以转而向人行申请进行正回购,以释放过多资金。按此估算,此次正回购将收回逾千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定向正回购非央行主动紧缩,而是因为部分机构超储太高,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回落背景下,资金无处可去,才主动向央行申请正回购。
这反映出前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货币政策向下游传导不畅,央行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反而成为了银行的“负担”。数据显示,虽然半年内央行三次降息、两次降准,但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并未增加。4月份,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5万亿元,分别比前一月和去年同期少1881亿元和4488亿元。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045亿元,同比多增311亿元,但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65亿元,同比少增334亿元。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向央行要求回收其手中的流动性就不奇怪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向正回购,还反映出了银行对地方债券市场的看淡。分析人士称,正回购开启反映机构买“短”避“长”的心态。机构将多余资金配置选择短期限正回购,也不愿意配置长端,是因为长端受制于持续的地方置换债供给压力。在行政主导下,地方债招标利率太低,导致资产端收益率吃亏,使得银行有做窄信用利差的动力。此外,由于地方置换债招标结果良好,最后置换规模可能还不止这1万亿。随着期限利差走扩,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央行也有充足动力维系短端稳定。
可以看出,在整个经济下行周期中,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未上升;加之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增大,银行的风险偏好总体上升,银行惜贷情绪进一步加重。这就导致央行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有效传导。为了防止流动性与实体经济之间堰塞湖可能产生的风险,央行就需要采取措施解决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冗余”。因此,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畅通货币流动性传导机制,央行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的做法表明,前期的货币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银行大量资金积压。由于经济低迷,导致实体经济资金短缺与融资需求不足并存的问题将在不短的时期内存在。
上一篇:央行:“十三五”有望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下一篇:开放激活更多的民间资本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