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国际能源市场不易我国须“内外兼修”
当10多年的中俄天然气谈判在双方的妥协中收官,地缘政治对国际能源合作产生的影响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何与俄罗斯的谈判如此艰难?对于能源贸易,我们手中掌握着哪些砝码?如何提高能源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目前的战略依然是想要在亚太和欧洲间寻找平衡点。而中方由于逐步实现了气源的多样化,对于今后掌握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大有益处。同时,为了使企业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更有实力,国内的天然气价改应提速,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气价体系。
俄罗斯的“平衡术”
中国经济导报:此次中俄天然气合同的签订恰逢乌克兰危机之后,这是否是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转移至亚太地区的体现?中国在今后的合作中是否能进一步掌握主动权?
査道炯:应该说乌克兰危机的确在客观上助推了中俄在天然气方面的合作,但这个合同的签订并不完全意味着俄罗斯将彻底“拥抱”中国。在欧洲与亚太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俄罗斯一直以来的重要战略。这个战略短期之内不会改变。
根据此次我们与俄罗斯签订的合同,俄罗斯主供气源地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恰扬金气田,俄气公司负责气田开发、天然气处理厂和俄罗斯境内管道的建设。中石油负责中国境内输气管道和储气库等配套设施建设。
这两块气田全部是新气田,也就是说没有开发过,也没有对其他国家供过气。这就意味着即使俄罗斯跟我国签订了这么大的订单,合作期长达30年,照样不影响它继续给欧洲供气。一旦它和欧洲的关系回暖,两头“通吃”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我认为,俄罗斯用的还是一贯以来的“平衡术”,而并非放弃欧洲市场。
对于我国来说,能借这个机会把天然气的合同敲定当然也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每年的消费量和需求量放在那里,寻找更多的气源和扩大进口是必然趋势。
我们的砝码在于虽然中国天然气的消费量和对外依存度在不断上升,但多元化的充足气源供应,让中国在中俄天然气谈判中更加从容。目前的天然气进口渠道包括中亚的管道天然气,以及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合同。此外,加拿大和美国的天然气未来会有剩余的产量,对中国有潜在的出口可能,这也会给俄罗斯方面带来压力。
合同纠纷需提前预防
中国经济导报:我国之前与俄罗斯在石油贸易中就由于价格和货款问题出现了很大的纠纷,您认为在天然气合作中有没有可能也出现这样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
査道炯:我国与俄罗斯此前在石油贸易中出现的价格和货款纠纷,甚至要闹到国际仲裁的这种情况在国际贸易中其实很常见,俄罗斯在和其他国家的能源贸易中也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因为能源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所以它的逐利心理很强,寸金不让很正常。
同时,从技术层面上看,在天然气领域,国际市场上有几种不同的计价方式,想融合起来确实也比较复杂。首先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在内的东北亚地区采取的是与日本原油加权平均价格挂钩的定价;在北美与英国采取的是不同气源之间的竞争定价;而在欧洲大陆采取的是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政策。
所以我认为,由于国内目前没有与国际油价或者其他气源价格挂钩或接轨的定价体系,所以在落实基准价格之后,一定要确定今后价格浮动参照的价格体系,不能跟以前的原油贸易一样搞“一锤子”买卖。
建立天然气“市场化定价”的体系
中国经济导报:随着国际市场上廉价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少,我国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査道炯:都说中俄天然气谈判很难,但我觉得更难的是国内资源类产品定价方式的变革。
能吸引能源供应方的是市场,但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并未市场化,事实上我国的天然气市场没有真正开启。
原因很简单,现在煤炭价格已经市场化,但目前的价格没有算上环境治理的成本。这也就导致了天然气即使是由国家控制价格,但依然还是比煤炭贵出很多。所以让煤炭价格合理反映其综合成本,让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与国际定价体系接轨是今后的大趋势。如果这一点可以做到,那么天然气的市场是巨大的,而我们进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
同时,促进气源多元化和提高国内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也非常重要。在促进气源多元化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如果国内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也如常规天然气一样开启大规模应用时代,那么我国在今后的能源合作上逐步掌握主动权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上一篇:煤炭交易市场要防“越位”
更多"征战国际能源市场不易我国须“内外兼修”"...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