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撬动征信业 立足大数据掘商机
我国的征信业一直发展缓慢,如今电商供应链金融、P2P、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都在倒逼征信行业进步。有关专家、学者表示,健康、繁荣的征信行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征信行业市场化。同时,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应将网贷信贷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行业骚动:互联网金融倒逼征信
央行发布的《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各类征信机构150多家,征信行业收入约20多亿元。
“我们希望有现成的征信数据库查看,可惜没有,只好自己建。”P2P企业“拍拍贷”CEO张俊说。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通过采集借款人各个维度的在线数据判定其违约成本,给出可贷款额度和相应风险定价。截至2013年底,拍拍贷共有200万注册用户,交易规模16亿元。
不过,许多P2P公司并未亲自做征信,而是将其外包。北京安融惠众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常胜表示,征信缺失是P2P机构很头疼的问题。借款人多重负债、拖欠还款和逃废债务等信用风险问题十分突出,而这正是安融惠众这类企业的生存空间。
同样试水征信的还有电商。他们利用的,正是其平台上的海量交易数据。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依据其掌握的数据,为小商户提供金额小、期限短的纯信用贷款。截至今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发放了1700亿元贷款,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4万元。
征信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也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13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中国征信行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当年12月,《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施行,详细规定了设立企业征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的准入门槛。拍拍贷、安融惠众等多家征信公司都递交了相关申请。
--立足数据:三类主体掘金征信
我国的征信业一直发展缓慢,如今电商供应链金融、P2P、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都在倒逼征信行业进步。目前,互联网金融带动下的征信活跃主体主要有三类,背后的动力,都是数据挖掘。
第一类:电商企业,利用其平台沉淀的大量商户数据,考量借贷风险。除了先行者阿里巴巴,其他电商也纷纷出手。京东商城2012年起与银行合作,向合作伙伴提供基于交易数据的贷款。同年,苏宁电器宣布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类:P2P企业,自行建设征信数据库。拍拍贷、人人贷、信而富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征信体系,个别企业进行纯线上的数据搜集、分析,如拍拍贷;大部分企业则是借助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考量借款人的信用,如人人贷、信而富等。
人人贷花费大量资金建设征信以及风险评估模型。公司要求借款人提供8个联系人电话号码,工作人员将打电话获得的信息写入风控模型,还通过第三方机构核实借款人身份、学籍、工商信息等。
第三类:专业征信机构,受互联网金融大潮推动,开展相关业务。如安融惠众、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等。
设立于2002年的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调整了业务结果。如今,公司针对网贷平台风控需求量身定作了符合小微风控技术模型和贷前信息采集的业务品种,阿里巴巴就是其客户之一。
作为民营企业,安融惠众已有207家会员,9成会员是P2P机构,会员间可共享征信信息。这意味着,在一家平台违约的借款人,将很难在另一家借款。截至今年4月底,安融惠众累计收集的会员间具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量已近60万、每日查询量约5000次。
--蓝海机遇:商业模式待探索
受访人士认为,未来网络金融交易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势必产生源源不断的征信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行业也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政府信息孤岛林立,收集数据困难。政府是掌握数据的“大户”,但是,其往往不愿意公开信息,或是各部门信息散落,没有联网,增加征信机构搜集数据的成本。
其次,各家公司“自立门户”,游离于央行的征信系统信息之外,缺乏整合。央行征信系统是指2006年建成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为自然人和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但数据主要来自是传统金融机构,P2P、网商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型信贷平台的数据未被纳入其中。
第三,商业模式尚不清晰。如今,中国的征信环境发展尚不健全,很少有企业单纯依靠个人征信业务实现盈利。常胜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服务尚未收费,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对此,有关专家、学者表示,健康、繁荣的征信行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征信行业市场化。同时,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网贷信贷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至于商业模式,受访专家表示,对于发展尚未成熟的中国征信业而言,这是一道开放的实验题。但美国成熟的征信业无疑为中国同行树立了标杆。
美国的征信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形成了三大机构即全联(TransUnion)、艾贵发(Equifax)和益百利(Experian)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公司收集美国1.8亿人的信用资料,每年出售6亿多份个人信用报告。三家大巨头均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费埃哲”(FICO)开发的评分模型,消费者的信用卡、购车、犯罪信息等都与之关联。
“商业模式和商业环境密切相关。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还缺乏征信的意识,可以说这个市场仍在培育阶段,这也是市场的契机所在。”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双波表示。
上一篇:中国物流瞄准“领跑全球”
更多"互联网金融撬动征信业 立足大数据掘商机"...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