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助推新型城镇化“风生水起”
近年来,吉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以产业集聚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协同发展的新路子。现代农业、特色工业和现代商服业实现了提速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方兴未艾
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吉林省一方面着力抓好粮食生产传统农业,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扎实做好“三农”工作,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另一方面,以做优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涉农新兴产业。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706.6亿斤,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粮食单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4斤,保持全国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万元,达到10780元,同比增长10.2%。在涉农新兴产业中,仅22个示范镇中的62个农业园区就实现年销售收入8.6亿元。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2014年,吉林省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方式改革,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3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去年,吉林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完成机械耕地面积747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7507万亩,机械收获面积4365万亩。
周景龙是农安县合龙镇众一农业合作社的一员,59岁的他种了大半辈子的地,称得上一个“老把式”,近几年他告别了大田里的劳作,在合作社租了5个6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种植奶油草莓。
“一个棚一年投入不到2万元,纯利润能有8万元,一年下来能挣40多万元吧。我家的草莓90%都卖给了来采摘的市民。”老周还介绍说,他们这个合作社现在有大棚100多个,种植草莓的就有50个,还有种蔬菜和君子兰的,效益都不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吉林省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像周景龙这样靠观光农业发了财的农民不胜枚举,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长岭县兴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入股方式吸纳了马场屯72户村民全部入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对230公顷耕地实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当年就建成占地16公顷的蔬菜大棚102栋,耕地全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去年,该合作社在种植大田、蔬菜大棚和农牧业养殖等方面增添了新亮点,让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马场屯,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各项产业飞速发展。全村72户村民整体搬进了崭新的楼房。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吉林省省会城市的长春市,人口密集,郊县土地肥沃,发展涉农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长春市相继启动实施了双阳区奢岭镇、绿园区合心镇等都市农业示范区和一批休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生态餐饮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初具雏形。
绿园区合心镇围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以智慧农业为引领,突出发展都市休闲生态农业,打造“周末”经济示范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升级版。这个镇投资173万元的蔬菜喷灌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300万元建设1800平方米的葡萄保鲜库已经完工;新农家村、东安村蔬菜基地各扩建5公顷。甜瓜基地发展到210公顷,葡萄基地达到18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1800公顷。
开展粮食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追求效益最大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两市粮食产量由5年前的132.3亿斤增加到去年的276.05亿斤,成为增产潜力巨大的粮食基地。白城和松原城镇化新增耕地资源以及逐渐好转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农业企业前来吉林西部战略性布点。这里已成为吉林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农业龙头企业近五年呈现井喷式发展。白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795家增加到去年的1230家,松原市也由最初不足200家发展到目前的上千家。
大安市先达公司是一家营养鲜食玉米系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经以安广镇为轴心,在周边乡镇建立鲜食玉米原料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式农业,玉米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与1300多户农民签订了协议,使农民通过种植鲜食玉米增收上千万元。同时,公司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常年聘用农工100人。
更多"产业聚集助推新型城镇化“风生水起”"...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