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 CATL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自2019年底,Tesla上海工程首辆车下线,新能源汽车在短短三年内快速发展,CATL凭借先发优势,快速做大规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市值从2019年中的1500亿,涨到15000亿,足足10倍的涨幅。对于这种市值的票,在中国的股市上,应该是奇迹。
但好景不长,随着需求大爆发,市场到处弥漫着金钱的味道,各路资本争先恐后杀进来,两年内,整个锂电产业从10Gwh规模,快速扩充到2000GWh的产能规划规模,除了上游锂盐,其他所有环节进入过剩的状态。
CATL很早就嗅到了市场即将走坏的味道,过去靠先发优势构筑的市场份额、产能优势、技术优势,很快被对手追上。这个时候它采取的对策是什么呢?
以钠制锂
CATL应该较早意识到锂盐的重要性,它参与了北美锂业、皮矿、AVZ等矿产的投资。与赣锋抢阿根廷的矿也见于报端。其实,最好的机会是,在天齐极端困难的时机,如果下手的话,锂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但它情愿拿三十几亿参股先导,也不愿意参股天齐。后来得知,CATL的胃口太大,压榨得太厉害,以至于天齐不从。
2021年7月底,锂盐价格即将起飞之际,CATL发布钠离子电池,后来从行业反馈来看,他们首发的时候,材料的技术体系都没有确定,仅靠一些理论计算,就匆匆忙忙上阵。很明显,CATL的策略就是希望在锂价萌芽的早期,通过钠电池来制衡。
四面楚歌,注定走向平庸
在2020年的时候,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C何时能够追上LG。2021年的时候,大家谈论的最多是,C领先其他友商几个身位。2022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站在C的视角,整个市场态势可以用如下四句话概括:
1、液态电池红海鏖战
2、半固态失先机
3、钠电池败笔
4、原材料困局
液态锂电池电池。海外LG、SDI、SKI、松下等暂且不表。2023年,BYD大约450Gwh产能、亿纬锂能 250Gwh、国轩 200Gwh、中创新航200Gwh,这四家都绑定了一家上游锂盐商,形成了股权合作关系,国轩自产的锂盐可满足一半的产能需求。这四家的总产能超1Twh,可满足2000万辆纯电动车的装机量。从明年开始,市场实质性进入群雄争霸的时代。2023年锂电池的主题词之一:产能过剩。不可否认,C的客户资源、技术、产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但从以前领先一大步,变成领先一小步。资本市场的真谛是对边际变化进行定价,不可避免,在液态电池这块,C的市值是负的溢价。
半固态电池。主机厂经过四年的混战,内卷越来越严重,在自动驾驶迟迟无法突破的前提下,各大玩家只好走精装修的路线,看谁装的音响贵,看谁的屏幕多。有部分玩家开始玩激光雷达这类游戏。终端需求侧在急切呼唤新的电池技术,真实解决安全、里程焦虑等刚性需求,打造客户买单的差异化优势。
液态电池通过高镍化、硅碳化、麒麟pack等延长线上创新,能够部分解决问题,但属于按下葫芦浮起瓢。即使能量密度和安全基本解决,电池重量是死穴。现在的EV车,动不动2吨起步,对车身结构、悬挂等挑战很大,也严重影响驾控体验。半固态电池虽然可以增加一定成本,但对降低车重很有帮助,让主机厂有更多的设计空间,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本质上讲,半固态电池,在做大中高端车市场规模的同时,实现了价值和利润像电池转移。(悬挂、车身减负,减利润)
随着蔚来在2023Q1率先装机,2023年将是半固态电池的元年。清陶、赣锋在2023年均有10Gwh的规模投产,走在第一线。半固态电池既是产业突围的诉求,也是主机厂突围的诉求。一旦技术达到了批量供应的临界点,将会以超市场预期的速度渗透。
我们应该C在半固态上不落后,只是不宣传而已,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在一个新的赛道上,代表未来高价值的赛道上,它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并不领先。
钠离子电池。C的本意是以钠制锂,并没有把钠放到一个长期战略位置上。但结果是,锂没有控制住,反而引来一堆搞钠电池的虾兵蟹将。没有资源约束的产业,会以极快的速度打烂。磷酸铁锂就是典型,短短一年内,规划的名义产能有3000Gwh。过去2年磷酸铁锂行业至少新进了40家企业,其中不少是传统磷化工公司;磷酸铁、负极材料行业也新进入30家以上,包括钛白粉行业、炭材料行业的多家公司。锂电池的新进入者,至少与化工沾一点点边,钠离子电池更狠,创业者居多,从遥远的产业跨界过来的居多。如果再叠加锂电池玩家转行到钠电池(很容易),可以想象钠离子电池的竞争烈度。
钠电池夹在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中,上下边界很清楚,由于天生的缺陷,只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作战,必定走极致的性价比路线。当前市场的龙头企业,锂电池的净利率大概8%左右,铅酸电池大概4%左右,钠电池的净利率上限不会超过3%。到2025年假设全行业钠离子电池200Gwh销量,按照6亿/Gwh算,全行业净利润=200×6×3%=36亿。还不如一个三线锂盐企业的利润额。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C,钠电池将大幅拉低C的盈利能力,大大加剧竞争。
原材料之痒。C对产业链有极强的控制欲,喜欢吃独食,不善于分享利益。因为这个性格,在早期大获成功,但也恰恰因为这点,失去了对最宝贵资源的控制。C无法影响锂盐的供应,带来三个后果:
1、大幅度侵蚀利润;
2、不敢超规模扩产,无法发动产能战争;
3、无法有效地组织对竞争对手的打击,从而无法净化生态环境。
总结一下,前有埋伏,后有追兵,中间养着个坏小三,脚底下有人釜底抽薪。
思来想去,四面楚歌的困境,有产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中国这个特殊的营商环境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企业领导者的性格。优秀企业的领导人,往往是聪明勇敢,而卓越企业的领导人,处处睿智。
更多"釜底抽薪 CATL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