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外脑”开门研究改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打开了时间机遇窗口,我们虽然抓住了一些机会,但是由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未来中国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重要的利益攸关者、国际协调重要参与者、区域协调的主导者。”8月22日,中央党校宏观经济教研室主任陈启清在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会议室向与会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思路。
“我们将从主体、流程、形式三方面来研究这个机制,并通过邀请前线谈判研究者一起参与课题、对多家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部委和企业做拜访、调研的方式收集研究材料。这个主题在国内还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很多内容散见在一些国家政要的回忆录里。而且我们研究团队对政策研究的角度很多元。”陈启清表示。
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课题遴选评审会,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重庆文理学院3家单位的专家,就拟承担的重大改革课题“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机制问题研究”介绍了研究设想和改革思路。“同台竞技”的评审会“我们试图坚持政策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机制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政策研究,注重调研而不是闭门造车的研究方式。”陈启清向参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现在已有的协调机制包括联合国系统的WTO、世界银行、IMF等,区域一体化的欧元区、TPP、TTIP等,还有宽泛的区域性组织如APEC,以及其他双边框架。”接着陈启清发言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室主任张岸元,他展示了不同的研究思路。
曾经有过不少重大规划编写经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团队认为,我国与现有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我国所要做的不是颠覆现有机制,而是基于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层次改革,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谋求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张岸元表示,未来这个机制改革的方向是重新分配权利、涵盖更多领域、兼容区域和双边体系。
“我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究竟能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未来的新机制究竟新在何处?现在的机制成果虚的多,怎样做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一位评委一连抛出了3个问题。另一位评委则提问:“你们认为创新点在哪里?研究难点在哪里?考虑如何解决?”
陈启清认为,难点在于如何把中国未来从出口国和储蓄国的角色向进口国、投资国的角色转变与参与机制相结合,其中的风险也较难把握。张岸元则认为,一是怎样使用新的话语体系很难;二是原有体系的基础奠定于二战后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经过战后近70年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显然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变动,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推进改革。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张安律则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政府为企业提供细致到位的信息服务的经验。
“中国要不要加入TPP?什么时机加入合适?”“你们能不能对全球未来国际协调机制是否变成由多边转向双边的趋势做出研判?未来国际新机制可能是什么样?”……各种问题继续扑面而来,问答之间气氛紧张、活泼。
八大重大改革课题公开“招标”
此次评审会,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借助“外脑”开门搞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对重大改革课题研究组织方式的一个重大创新。会上,有关专家不仅从自身角度提出了经过反复论证的研究设想,有的意见还带有“火药味”。专家之间观点碰撞,火花频现。
据了解,“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机制问题研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公开遴选研究机构的8个重大改革课题之一。近日,其他7个重大改革课题也会陆续组织召开课题遴选评审会。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若干重大改革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研究机构,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此次公开遴选的课题,都是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命题,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
“吸收社会力量为改革献计献策,有利于发扬民主,集中各方智慧,使改革方案、改革措施更接‘地气’;有利于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切实服务于改革目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凝聚全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6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发布公告,公布了拟公开遴选研究机构的8个研究题目,包括:“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研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研究”、“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研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制度机制研究”、“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机制问题研究”。
公告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机构和组织,均可提出申请。公告发布后,社会反响热烈,共有45家单位按时递交了课题申请书。其中,“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制度机制研究”两个课题,均有10多家单位申报。
课题研究“直击改革最终成果”
为合理确定最终承担研究任务的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此次课题研究提出了“直击改革最终成果”的要求,按照“研究报告与预期改革成果相结合”的思路,对课题组织方式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一方面,选题都是近中期要完成的改革任务,要求申报单位聚焦这些任务提出研究框架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直接请申报单位就有关改革草案提意见、挑毛病、摆依据,并且对后续研究提出了以改革方案为最终指向的要求。
几位专家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参加这次评审会,不仅感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务实的作风和开门搞研究的诚意,对自己也是一个不小的考试,会上要回答提问,没有事先认真准备、深入研究可不行。通过参加评审会,他们也直接了解了政策制定者的意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感到,这种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的新方式,解决了以往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前期海选“招标”与后期实际研究不匹配的问题,研究任务指向明确,机构遴选方式新颖。
在判断标准上,这次评审会不仅从理论价值的角度对各单位提出的研究框架作了比较,更重要的是聚焦应用价值,对各单位提出的改革思路与预期改革成果的吻合度作出了评价。遴选过程公开透明,通过同台竞技,使参与者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避免了“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中标与否都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我们做这种尝试,在最初的遴选阶段就可以提前听到各方面的意见,而不是等到课题研究成果出来后再吸收相关建议,可以使改革决策更科学,研究报告与改革方案也能够同步完善。”会议主持人告诉记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一些部门也通过公开招标、遴选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机构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这种开门研究改革的方式,为今后决策者借助“外脑”搞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更多"借助“外脑”开门研究改革"...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