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给宏观调控提出更高要求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既是过去宏观管理方式创新的经验,也是今年新一轮改革开局的必然要求,宏观调控的思路、办法正在发生积极转变。
寓改革于调控,需要把握几个要点:一是科学界定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简政放权,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就需要处理好目标和策略的关系。四是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红利的释放,挖掘消费潜力,这就需要处理好“三驾马车”的关系。五是既要维护好中央调控的权威,也要发挥地方发展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一组全国两会系列报道——“寓改革于调控”,我们努力从这些篇章中探讨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平衡,形成合力共推改革。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杨 曲一歌
既要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又不为发展留下“后遗症”,这实际上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给宏观调控提出的更高要求。
“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这意味着,今后要在处理短期问题与长期改革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结合点。
“底线思维”为改革创造稳定环境
“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GDP季度同比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7.4%~7.9%这个区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的差值只有0.5个百分点。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4年要继续强化‘底线思维’,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宏观经济运行要继续保持平稳,既不能追求过高的反弹,也要避免过快的回落。”
不过,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仅从国内环境看,在近几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过程中,经济运行具有下滑惯性;两大“化解”任务——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一些重要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都将对信贷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下行压力。此外,全国多数省份下调了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这有利于各地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和提高质量与效益上来,但也对全国经济增速产生下滑压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多种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出厂价格处于通缩状态,赢利艰难。
“‘底线思维’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系列指标,最终是为了稳定。”刘元春表示。
据测算,目前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概能创造130万~150万个就业岗位。现阶段我国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GDP增速就不能低于7.2%。此外,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也都是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刘树成认为,2014年一方面要以深化改革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进而推动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方向和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改革影响远近各不同
改革对于宏观经济短期与中长期的影响有所不同。“改革将通过‘去杠杆’、‘去产能’对中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带来明显冲击,对经济产生一定下行压力。”刘元春分析指出,“宏观调控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将面临一定难度。”
“去杠杆”本身就意味着投融资体制、财税体系、金融体系都需要做些调整,而且不可能在一两年时间内完成。刘元春指出,“货币政策要对此做出相应配合,信贷规模、负债规模都不能过快增长,银行要控制信贷规模,地方融资平台既要控制增量也要调整存量。”
“同时,‘去杠杆’的过程既不能发生资金链断裂,也要求资金链不能太紧,防止系统性风险。”刘元春认为,这个调控任务相当艰巨,度也很难把握。再加上“去杠杆”本身大范围地涉及房地产,当前房地产所处的复杂困境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艰巨挑战。
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认为,在系统性风险问题上,要避免一些误解。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实现的高速增长,从根本上看都源于改革开放。“改革的着眼点并不完全局限于当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它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通过解放生产力来释放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红利。仅仅通过宏观调控措施,显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聂高民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会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实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机制、汇率政策等许多个方面,不能说经济波动就一定是改革带来的。”
“当然,一些重要改革措施的出台,要兼顾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形势的要求。”聂高民说。
刘元春建议,改革涉及到利益机制的调整,经济运行面临动力机制的转化,比如投资方式、传统的投资激励模式、消费主体都会发生变化,政府应及时采取相应举措。
宏观调控自身也需要变革
当前,我国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但仍然有企业愿意向过剩的产能中投资。说到底,这都是因为相关体制不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市场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如果我们选择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结构调整,事实上就等同于选择了依靠少数人;要靠更多的人去推动改革,就要靠市场。”聂高民认为,改革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但改革的细节则需要系统性思考。”聂高民举例说,“创新驱动战略绝不仅仅是科技体制问题,根本问题还是出在经济体制上。”
要使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那么,宏观调控本身也需要做出改革。“‘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要求用制度创新的态度对宏观调控的依据、流程,以及各个部门的协作、权力的边界做进一步研究。”聂高民说。
当前,有一种担心认为,在法律法规缺位、仅靠经济手段难以奏效的领域,如果不用行政指令,则无法取得有效的结果。
对此,刘树成认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好决定性作用,就要求必须健全一整套法律制度体系。因为仅靠市场机制本身,靠政府的行政命令,靠一般的政策规定,靠普通的道德教育,都难以奏效。”
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求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在这一整套制度体系中,最科学规范、最定型化、最具权威、最有效力的,就是法律制度体系。”刘树成强调。 中国经济导报讯前方记者张朝登摄影报道3月2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就深化改革、教育就业、生态环境等热点焦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据介绍,今年大会期间,将举行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场记者会,以及一次化解产能过剩的提案办理协商会。
下一篇:宏观政策首要目标是守住风险底线
更多"改革给宏观调控提出更高要求"...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