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本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CPI和PPI数据——CPI同比上涨0.8%,涨幅下降到1%以下;PPI同比下降4.3%,降幅进一步扩大。这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市场对通缩的担忧。 通缩一般是指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下降。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4%,虽然增速有所下滑,但放眼全球,仍属于中高速增长,且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2014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央行在本周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M2增速仍高出名义GDP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可以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货币流通量保持着比较稳健的增长速度。 因此,目前还不能得出我国已经进入通缩的判断。那么,是什么导致了1月份CPI同比大幅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气温偏高,致使鲜菜价格同比下降。二是春节错月,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三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 与此同时,受国际油价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今年1月份国内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降幅加深,这导致1月份PPI降幅进一步扩大。 其实,人们对通缩的担忧,主要还是来自于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从目前已经公布的1月份主要经济数据看,2015年中国经济开局不算强劲: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跌至荣枯线以下;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进口0.86万亿元,分别下降3.2%和19.7%。此外,当月主要大宗商品进口也呈“量价齐跌”之势。 从世界经济走势看,本周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平衡。一些经济体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需求仍然低迷,就业前景黯淡,收入失衡加剧。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客观上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物价下行压力。 当前,对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央行在去年实行两次定向降准和一次降息之后,又于今年2月5日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对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数次降息和降准,可能并没有带来市场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仅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并不能消除风险,也无法提振有效投资。 事实上,防范通缩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从实体经济着手,通过结构性改革,创造有效供需,比单纯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更有效。在劳动力数量减少、市场需求不足、技术创新没有跟上转方式需求的情况下,单纯增加货币供应,货币就会更多在金融体系内循环,而难以流入实体经济并创造有效需求。当前的“实体钱荒、虚拟钱多”,或多或少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不妨跳出货币看通缩——通过结构调整,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盈利水平;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畅通金融到实体的传导机制;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些都成为当前的发展要务。 本周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决定,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些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都将形成重要利好,并有力支撑经济平稳运行。
上一篇:价格改革步伐加快成效显著
下一篇:两主因致M2增速低于预期 立即降息可能不大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