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20年”经济有何亮点?
核心观点
1991年日本开始进入“失去的时代”:日本政府为应对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在1986-1987年快速降息释放流动性,却引发大量投机行为,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积累。1989年日本当局意识泡沫问题,通过激进加息、限制房贷、土地税制改革等方式,主动刺破泡沫。日本地产价格在1991年3月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行21年。
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货币政策方面,先后采取连续降息、零利率、量化宽松(QE)等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推出总额高达数十万亿日元的多轮经济刺激。尤其房地产风险传导至金融体系,引发了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倒闭潮,日本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处理破产金融机构。
政策效果:对经济整体和股市的提振均不明显。存款人权益得到保护, 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但是房价持续下滑20余年,GDP增速始终在低位,导致了著名的“失去的二十年”。资产价格方面,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对日本股市没有明显提振作用,日债收益率在整个90年代呈下行趋势。1991年3月泡沫破裂后的10年内,日经225指数累计下跌50.56%,10Y日债累计下行533 个基点。
“失去的20年”,哪些行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上升?
拆分日本GDP的主要分项:“失去的20年”期间政府消费增长最快,此外表现最好的是私人消费,明显好于私人企业设备投资、私人住宅投资、商品和服务净出口。计算各行业的实际GDP占总值的比重:从1990至2012年,实际GDP占比显著上升的行业有交通和通信、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务活动、批发和零售业。实际GDP占比显著下降的行业有建筑业、农林渔业、金融保险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鞋帽制造、木材、家具制造等。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上,1991年经济泡沫破裂后,制造和建筑业工人、农林渔业工人的占比大幅下滑;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业工作者的占比上升。
进一步看日本家庭消费的分项表现:服务消费>非耐用品>耐用品>半耐用品。1990-2012年家庭服务消费名义GDP累计增长47.34%,非耐用品消费增长21.27%,而(半)耐用品消费GDP值下降。价格方面,服务CPI指数涨幅最大,其次是非耐用品,而耐用品CPI指数腰斩。
1)服务消费增幅最大,或反映日本居民消费从“物质生活”转向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2)非耐用品消费也维持增长,即便在经济低迷时期,食品饮料、日化用品、能源等的零售依然保持增长。3)半耐用品和耐用品的零售额下降,可能原因一是房地产行业快速下行,影响下游(建材、装修、家居、家电等)的消费需求。二是日本家庭的家电、汽车的普及率在60-80年代已经快速提升过一轮,90年代普及率提升空间不大;在工资增长停滞、物价通缩的背景下,居民对耐用品的换置意愿不强。
正文
我们在报告《复盘“失去的30年”:日本经济的特征与挑战》中介绍道,日本1991年经济泡沫破裂,此后20年为著名的“失去的20年”。2012年安倍上任日本首相后,推出“三支箭”刺激政策却依然没有将日本经济拉回快速增长的轨道,进而有了“失去的30年”。
本文进一步拆解 “失去的20年”期间的日本经济结构,分析在经济低迷时期的增长亮点。
一、日本如何进入“失去的二十年”
(一)1985年《广场协议》后,经济泡沫积累
1960和70年代,日本出口贸易繁荣,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尤其对美国贸易顺差大幅扩大。1985年9月美国牵头签署《广场协议》干预外汇市场,意图通过美元贬值,增强本土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协议签订后,日元急剧升值。
日本政府为了应对,在1986-87年快速降息释放流动性,却引发了大量投机行为,推升股票和地产价格。日经225指数在1989年12月底达到历史峰值,1986-1989四年内涨幅197.4%。日本地产价格在1991年3月达到峰值,东京城市土地价格上涨尤快,1991年3月的东京房价为1985年的2.6倍。
(二)1989-1991年,日本政府主动刺破泡沫
1989年日本当局意识到投机行为导致经济过热,转向政策收紧,人为刺破泡沫。
1)激进加息。从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日本央行基准利率从2.5%升到6%。
2)限制房贷。1989年12月,日本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停止对房地产企业和股票投资者贷款。1990年3月27日,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限制购房贷款,购房者不能再无限借贷,只能借到年收入一定比例的金额。
3)土地税制改革。1991年起,日本政府实施土地税制改革,针对土地保有环节征收“地价税”,要求土地持有人须向国库缴纳土地保有税,进一步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此后,日本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20余年,直到2012年底房价才企稳回暖,但回升幅度缓慢。
二、日本政府的应对政策及其效果
(一)应对政策:货币+财政刺激;救助破产金融机构
“失去的20年”期间日本政府不断推出宽松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从1991年7月开始降息,1999年9月开启零利率时代。2001年3月日本央行开始首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QE)。
财政政策方面,日本最早于1992年8月推出泡沫破灭后的第一轮经济刺激,总计10.7万亿日元。90年代日本财政税收收入和一般支出之间的缺口显著扩大。
金融体系风险方面,随着房地产价格大跌,对地方风险敞口较大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日本迎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破产潮。住宅金融专业公司(简称“住专”,是日本专门从事房地产信贷的民间信用机构)陷入困境。1995年7家住专公司的贷款总额为13万亿日元,其中不可收回的坏账高达6.4万亿日元。日本政府于1996年通过《促进特定住宅专门金融公司债权债务处理之特别措施法》,坏账部分由政府和“住专”的母银行共同出资消化。
日本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处理破产金融机构、保护存款人权益,梳理见表1。可见日本政府的政策重心主要在于减税刺激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
(二)政策效果:对经济整体和股市的提振均不明显
日本房价从1991年至2012年持续下跌了21年之久。按OECD实际房价指数计算,1985年至1991Q1的房价高点,日本房价累计上涨39.5%,涨幅是同期美国的三倍多。此后到2012年的低点,日本房价累计下跌42.7%,跌回和1979年相当。2012年末至今,房价温和回暖。
房地产行业拖累日本GDP增速快速下滑。1991年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显著降低,1991年7月开始连续降息,1992年推出一揽子经济措施,1996年经济刚有起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此后连续两年实际GDP负增长。1999年9月开始“零利率”,2001年3月推出量化宽松(QE)。然而经济增速仍在1%-2%附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日本再度陷入经济衰退。
直到2012年12月安倍晋三上任日本首相,先后推出新老“三支箭”,日央行行长黑田东彦配合推出QQE、负利率、YCC政策,经济才有所起色,但实际GDP增速不及美英德法韩,更不及发展中国家。
日股的快速下跌阶段持续了2年半。1989年日本开始快速加息,房价和经济增速于1991年开始显著下滑,但提前1年多破裂的是股市泡沫。日经225在1989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达到历史峰值,1990年1月开始急速下跌,持续到1992年7月才停止,此后日股震荡走弱。虽然日本持续降息、财政不断推出刺激计划,但股市始终未能得到明显提振。直到2003年4月开始回升,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股市以上涨为主,此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日股再度下挫。
日债收益率在整个90年代呈下行趋势。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990年的前9个月为上行趋势,之后便开启持续下降的通道。一方面日本央行持续降息,提供宽松货币环境;另一方面,虽然日本财政刺激政策频出,但没有扭转低迷的经济前景。短端日债收益率下行更快,10Y-1Y 日债利差由倒挂转正,再逐渐扩大。
三、“失去的20年”哪些行业在经济中占比上升?
(一)哪些行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上升?
“失去的20年”里,日本的经济增速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明显落后,但GDP结构性分化明显。拆分日本GDP的主要分项:
1)“失去的20年”期间,政府部门对GDP起重要支撑作用。政府消费GDP值持续上升。1991年政府消费GDP为63.07万亿日元,2011年增长至98.92万亿日元,20年累计增长56.83%。
2)除政府消费外,私人消费表现最好,但私人部门整体表现低迷。私人消费GDP值在1991年泡沫破裂后仍保持增长;而私人企业设备投资、私人住宅投资、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GDP值均不同程度缩减。
计算日本各行业的实际GDP占总值的比重,如表3所示。从1990至2012年,实际GDP占比显著上升的行业有(按占比提升幅度排序):
1)交通和通信:GDP行业占比从7.0%上升4.9个百分点至11.9%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GDP行业占比从2.2%上升3.0个百分点至5.2%
3)服务活动:GDP行业占比从18.9%上升2.1个百分点至21.0%
4)批发和零售业:GDP行业占比从13.1%上升1.9个百分点至15.0%
实际GDP占比显著下降的行业有:
1)建筑业:GDP行业占比从11.5%下降5.7个百分点至5.8%
2)农林渔业:GDP行业占比从2.4%下降1.0个百分点至1.4%
3)金融保险业:GDP行业占比从7.1%下降1.0个百分点至6.2%
4)服装鞋帽制造业:GDP行业占比从1.0%下降0.9个百分点至0.1%
从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上看,1991年经济泡沫破裂后,制造和建筑业工人、农林渔业工人的占比大幅下滑;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业工作者、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占比上升。
(二)私人消费:服务消费>非耐用品>(半)耐用品
由前文表3可知,“失去的20年”期间日本GDP中批发和零售、服务活动的占比明显上升;又如前文图10,在GDP主要分项中,除了政府消费,私人消费的表现最好。
如果进一步看家庭消费分项的表现:服务消费>非耐用品>耐用品>半耐用品。
1990年服务消费、非耐用品、半耐用品、耐用品家庭消费名义GDP分别为113.15万亿日元、64.80万亿日元、28.15万亿日元、22.50万亿日元。到2012年分别累计增长47.34%、增长21.27%、-50.37%、-4.11%。
通胀数据也印证了不同类别的消费表现分化。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服务消费价格涨幅最大,其次是非耐用品,而耐用品的价格显著下降。耐用品CPI指数在1991至2011年累计下跌了55.7%,也就是“失去的20年”后日本耐用品价格腰斩。服务CPI指数在1991至2011年累计上行14.1%,对日本通胀起到重要提升作用。
服务消费增长好于商品消费,或反映日本居民消费动机从物质生活转向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商品消费中,非耐用品消费也维持了正增长,主要是食品饮料、日化用品、能源等。如图15和图16,即便在经济低迷时期,食品饮料零售依然保持增长。
而半耐用品和耐用品消费走弱。耐用品是预期寿命1年以上且价格较高的商品(家电、手机、电脑、汽车等);半耐用品指预期寿命1年以上,但价格不及耐用品的商品(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球拍、平底锅、灯、窗帘等)。半耐用品和耐用品消费零售额下降,可能原因一是房地产行业快速下行,影响下游(建材、装修、家居、家电等)的消费需求。二是日本家庭的汽车、家电普及率在60-80年代已经快速提升过一轮,90年代后普及率进入平台期;在工资增长停滞、物价通缩的背景下,居民对耐用品的换置意愿不强。
风险提示
日本经济基本面超预期。
更多"日本“失去的20年”经济有何亮点?"...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