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体系是提升东北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东北新一轮振兴,保持并不断培育产业优势是关键,而创新是唯一出路。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政府资源“四两拨千斤”推动创新并拾遗补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破解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未来东北地区完善创新体系的着力点和方向。
--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提高产学研融合度
沈鼓集团2004年由沈阳几家老国企业重组而成,当时的年销售收入才20亿元,而2013年已达到105亿元。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沈鼓,如果守着当年引进的技术不创新,企业早就死掉了。靠创新驱动,沈鼓集团目前在国际同行业中也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7%。
沈鼓集团在创新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合作。集团在大连理工和西安交大设有两个研究院,校企双方出人,企业出津贴和运行费用,并出资在学校设立科研基金,吸引各院系科研力量围绕企业需求进行创新。5年来,这两个设在大学里的企业研究院完成120多项产学研项目,给企业带来丰厚效益,许多高端装备都出自于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如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核心技术的研发成功,被行业誉为摘得压缩机皇冠上的明珠,使沈鼓集团跻身世界压缩机行业前三名。校企联合承担的国家科研课题“大型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变了我国乙烯装置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
大连理工大学是东北唯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高校。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委员会自创立以来已持续运转14年。仅2010年至今,学校同这两个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单位实施横向科研合作项目300余项。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姚伟岸说,学校与企业合作成功的一个经验就是,需求由企业来提出,高校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科技攻关,这样有的放矢,科研成果出来就可以“落地”应用。
苏永强认为,提高创新水平主要责任在企业,产学研结合要围绕企业来开展,未来完善创新体系也要以企业为主体,但要把这些真正落到到实处,还需要制度上有所改进。
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建议,政府在出台鼓励企业创新政策时,应增加研发投入约束性条款,落实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考核措施,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既给压力又给动力。
而一些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建议,政府可对国企设创新考核指标,比如新产品产值比率、新市场提升率、研发投入比例、科研成果项目数等指标建议,对纳入到统计范围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的规上企业,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投入和产出的考核,减少对产值、销售收入的考核。而对民营企业,政府要依法依规办事,建立公开透明的法制环境,营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加大民企老板对市场和政策稳定性的预期,让企业主敢投、愿意投、能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国企之所以创新意识差,还有一个“不敢投”的问题。沈阳机床集团从2002到现在,企业研发投入总共五六十亿,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5%。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坦言,其实这样大力投入研发让他感到压力很大。作为国资委控股的上市企业,真金白银投入研发一旦无法取得相应的回报,可能会让国资委和投资者都不满意。建议政府应在对国企的管制上有所创新,从而使国有企业敢于成为也能够成为创新主体和风险主体。
--用市场化手段配置政府资源实现“物”尽其用
记者在东北采访发现,三省都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或信息化领导小组等推进科技创新的机构,科技、发改、经贸、信产、财政等政府部门里也有相应的科技处室,每年通过不同政府部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也很可观,但政府资源的使用效率却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吉林省为例,近年来,吉林省为推动科技创新,成立了不少科技服务平台。但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平台功能发挥不充分,使用率较低。作为科技服务平台主要功能的科技信息及企业需求信息发布、科技交流、产学研协同推介等环节做得不好,技术供需双方很难利用服务平台进行信息对接和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难以开展。不少平台数据库严重不足,可用信息极少,几乎无人登录,几近闲置。记者发现,类似这样政府出面、出资参与搭建的科技对接平台,在东北三省都有不少,而吉林省科技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在三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此外,在具体推动创新工作时,还存在政府一厢情愿的情况。东北某省级政府部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有时政府“上赶着”拿钱给企业搞科技项目,企业还不愿意。一次这个部门主动提出给当地的一家央企300万元科研补贴,但没想到企业却不想要。原来是企业嫌麻烦,因为用政府的钱还得不时地报进度,研发中间和结束时还要审计、报告等。
如何让有限的政府资源在推动创新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记者采访到的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相继在东北和长三角的一些城市成立了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地方政府、企业、学校或科研人员共同投资,按市场化运作,效果非常好,政府的资金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建议,成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按照“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的原则,把服务中小企业和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东三省一些直接从事科技创新推动工作的政府官员建议,政府推动创新工作最好是按市场办法去搞,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搞投标制,真正让政府有限的资金落到愿意并有能力创新的主体手中。政府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严格实施监管、评估和验收。即使现在市场化的制度安排难以一步到位,也应该项逐步减少“拉郎配”式或“撒胡椒面式”的政府支持。在企业创新遇到困难找政府帮忙时,多提供协调、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政府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坚定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相关人士建议,在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同时,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应该继续加大,特别是在关系到国计民生或是某一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应由政府出面主导进行科技研发。在产学研衔接环节上应多搭建高效务实的平台,同时尽力支持企业首台套的研发应用,在税收政策上应适当修改,鼓励企业研发投入。
据辽宁省经信委科技处处长马仲彬介绍,目前装备制造企业在首台套应用上还面临不少困难。他举例说,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经过研发搞出了智能传动系统,可以替代进口,但却在石化、冶金、船舶等用户企业那里碰了壁。这些大国企不差钱,但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高,不敢随便用国内企业的首创产品。他认为,政府应对首台套使用出台更多鼓励支持政策,如由国家出资补贴让企业先免费试用。沈鼓当年搞出乙烯压缩机来,国内的石化企业也不敢用。后来国家资助黑龙江一家大型石化企业免费试用,才有了今天沈鼓在乙烯压缩机上可以完全替代进口的地位。
苏永强认为,国家应坚持鼓励科技研发、首台首套、核心部件引进免税等支持创新的政策。加大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支持力度,要按国产化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支持。国务院应成立一个国产化装备办公室,现在各部委都有相应机构,但力度不够。
一汽集团总经理许宪平建议,为保证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持续投入,应允许企业按自主品牌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研发费用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以丰补欠。此外,企业用于研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下的(建议50万元),允许一次计入研发费用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据了解,财政部2011年2月21日发布《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十一批)的决定》(财政部令62号),废止了相关鼓励政策。
马仲彬、许宪平等人认为,战略性的创新,如涉及军事装备、核电站等方面的创新,以及涉及一个行业、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创新,应由国家出面或主导。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对涉及公共利益的技术需求进行研发的补贴力度,这也会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对禽流感、雾霾预防治理技术的研发。
大连理工大学有关人士建议,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应注重长期受益。据介绍,自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校外技术创新基地以来,所设置的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等基地累计获各级当地政府各类资金支持9243万元,并获贷款9950万元。
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研究开发院办公室主任郝涛说,在服务于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校外基地只有得到当地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全方位扶持下,才能够不断汇聚高水平的人才,科技成果产出的持续性才能得到保证。有了高素质的市场拓展团队以及企业经营团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展将加速。而这些,恰恰是仅靠学校难以做到的,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持续投入。
东北三省的不少中小企业及一些专家建议,应出台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殊扶持政策,在科技创新上要给企业更多发挥空间和更宽松环境,如在发展科技金融等方面放宽限制。另外,政府部门要多搭建一些真正能发挥作用的科技创新平台,让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能有效对接。
上一篇:POS机里“吹”出便民风
更多"完善创新体系是提升东北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