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产业发展面临自主创新瓶颈
记者日前在东北地区调研采访发现,与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相比,东北地区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社会整体创新意识不够,创新环境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已成为制约东北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创新短板制约东北产业发展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东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强度过低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在辽、吉、黑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的有效发明专利、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产值等指标均落后于广东、江苏等先进省市。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辽宁省80%以上企业还没有研发机构,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而黑龙江省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只占总数的18%,比全国平均水低9.6个百分点。黑龙江省科技厅有关人士坦承,黑龙江省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意识、研发投入、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亟须加强。
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而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不仅在总量上逊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有着很大的差距。辽宁省中小企业厅科技创新处处长邹桂金说,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创新意识,小富即安。
吉林省有关部门曾经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全部126家民营企业中,有69家在调查之前近两年无研发经费投入,也没有技术改造的能力,企业勉强维持生存,没有创新能力。此外,66.7%的被调查企业领导者具有创新精神,但是现有创新机制能够发挥较好作用的企业仅有34.1%。
记者调查发现,创新意识差、创新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创新环境难以留人,而人才的缺失又反过来影响了东北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环境的改善。
辽宁省曾经拥有众多科技院所、大专院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度拥有研发人员的规模优势,然而这一优势正在弱化。目前,全省研发人数不足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的一半,特别是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研发人才的奇缺在中小企业尤其严重。据估算,辽宁全省30多万户中小企业中,能有自主研发力量的不到10%,在这方面,黑龙江、吉林的情况同样不乐观。
记者在调研时发现,不仅不少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留不住科技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就连一汽集团总经理许宪平也向记者感慨地说,即使一汽这样大的央企在招聘人才时也感到困难,常常需要提供比同行其他企业高出不少的薪酬福利待遇,人家才肯到东北来工作。
--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是产业发展瓶颈
沈阳机床从2008年开始真正研发核心技术,近年来成果不断,智能机床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据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介绍,现在生产机床,相当于心脏、大脑都是自己的了,而以前只有胳膊腿是自己的,其余都靠国外技术或产品。不过,关锡友坦承,现在机床上的高速轴承还是进口的,国内生产不了。
近年来创新成果频出的一汽集团总经理许宪平也向记者介绍,目前柴油共轨技术主要还是来自国外,这成为一汽目前自主创新的难点。沈阳机床和一汽集团面临的问题是东北地区许多装备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那就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缺失,这已成为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东北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纷纷在技术上进行大投入,陆续突破了不少的技术难题,有些技术成果世界领先。不过,记者采访到的不少企业认为,现代大工业协同配套非常重要,一台装备常常涉及许多门类的技术,需要几百、甚至几千个零部件,企业再投入,也很难做到突破所有技术和所有零部件自产,而常常就是企业无法自己生产的一些零部件影响了整个装备的水平。
沈阳鼓风机集团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内风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等技术上世界领先。不过,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比,企业在核心技术和装备上仍有短板,如每小时制氧量在8万立方米以上的大空分压缩机组,煤化工和钢铁行业都用,但技术基本都在国外企业手里。海洋平台用的泵、压缩机沈鼓也都做不了。小型燃汽轮机是核心装置,老外不卖给我国技术,国内少数几家燃汽轮生产厂家也是引进国外产品进行攻关。沈鼓是压缩机和泵类企业,自己没法再去研制燃汽轮机。
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认为,作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每一个进步都代表国家水平。专家们认为,东北装备制造业遇到的问题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并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薄弱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政府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可谓不大,科技、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以及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等都有专门用于主要支持企业创新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构,在财力上投入也都不少。然而,“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仍不完善,企业的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的矛盾仍旧很大。
吉林省有关部门曾经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过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仅有33.3%的企业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满意度为“好”。
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了他们的烦恼。一位官员说,常常感到推动科技创新无从抓起,只能是企业来寻求帮助时协调一下,或者是将科技创新扶持经费分一分,要么就是帮助企业向上级申报国家级的实验室或是工程中心,但对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创新型城市等目标总有一些无力感。
一位政府官员感触地说,有时向企业要一些基本数据,人家都不给,还谈什么推动企业创新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还有一些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清楚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有哪些促进政策。
东北的不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也不是十分顺畅。国家发改委东北司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他们日前到东北调研时,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曾经反映,好多的科技成果都是南方企业来购买和谈合作,相比之下,东北企业这方面的意识差。院里曾有一项特殊钢方面的成果,本想留在东北转化。东北地区有不少相关的企业,可是好几家相关企业都不感兴趣,让院里也很无奈。
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又多年在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工作,宋晓梧对东北地区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过调查。给他印象很深的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互相埋怨。这说明东北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合作体系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畅通的创新成果转化渠道。
下一篇:POS机里“吹”出便民风
更多"东北产业发展面临自主创新瓶颈"...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风神股份(600469)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