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迎来“分化时代”,谁能突围而出?
房地产迎来“分化时代”,谁能突围而出?
财熵
导读:诚然,企业很难对抗大时代的衰败,但那些早早“储粮过冬”的优秀房企,显然比那些“裸泳”的同行更具穿越周期的底气。财熵发现,目前房企在融资、销售和拿地上都出现分化格局,优质房企已经开始重新发力。短期内,焦点研究院认为,未来有三类房企净利润情况有望提前复苏,但长期来看,房企可能拼的是产品力和第二曲线转型成效。
作者|林乐诗
主编|谷越
版式|莱西
2022年房地产将会重启吗?
这是知乎上一位网友在3月的提问,被浏览超400万次。底下419条回答中,最高赞的一条这样说道:“别幻想着重启了,我感觉听到了‘嘭’的一声。”
彼时,站在2022年伊始,房地产的看空情绪由“不坐头等舱”的万科(000002.SZ)掌门人郁亮带起,其喊出的“黑铁时代”论,为行业的开年奠定了“悲观”基调。
如今,2022年行至过半,种种迹象印证了郁亮的担忧──房企违约潮扩大化、土拍市场冷清、断贷风波席卷而来……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仅为6.61万亿元,对比去年全年的18.1万亿元,只完成了1/3。按此趋势预测,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将会迎来多年来的首次下滑。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根据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的测算,地产及其拉动产业占GDP比重约28%,占就业人数26%左右;基建则为20%和15%。过去一年地产及其上下游相关融资对社融存量平均拉动3.6个百分点,基建为2个百分点。
然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对GDP同比的合计贡献率为-6.6%,其中房地产业贡献率为-13.6%,创历史新低。
“过去高峰时期的增长已经过去了”,郁亮在2022年6月的万科股东大会上强调,市场很难回到过去,也不允许回到过去。他同时指代的是,那个房价“普涨”,大中小型房企都能同台竞技、凭借“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瓜分时代红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房地产景气度仍惯性下降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分析:“(房企)对供需矛盾的错判,和加杠杆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行业的矛盾不断积累。在一系列去杠杆政策的叠加作用下,市场便出现了深度调整。”
房地产行业此轮下行,始于2020年“三条红线”等地产政策的颁布,直接导火线是2021年9月恒大暴雷,以及紧随其后的多家房企债务违约事件,房地产行业迅速进入“急冻”模式。
市场的“冷”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住房销售市场冷淡。克而瑞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累计业绩来看,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操盘金额的同比降幅达到50.3%。其中,低能级城市受到的冲击更大──四大一线城市上半年的新屋成交量同比减少39%,二三线城市的成交量分别下跌了51%,四五线城市的成交量更是下跌了53%。从存量方面来看,部分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超过20个月,市场去化压力较大;
其次是土拍市场延续低迷状况。2022年上半年中指300个样本城市宅地供应建面为27372万方,同比降低46.7%;累计宅地成交建面为19321万方,同比降低55.3%;累计宅地出让金11830亿元,同比降低54.7%。受到供应量减少的影响,2022年首批土地成交量也出现下滑;
然后是房企信贷债券融资环境偏紧。2022年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88770亿元,同比下降25.4%,与前6个月的25.3%相比略有扩大,整体规模依然处于历年较低水平。前7个月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为11030亿元,同比下降28.4%,降幅较前6个月扩大。克而瑞数据最新研报直评,“房地产信贷需求羸弱,加大资金供应和放松限贷亦恐难达预期”;
最后是全国房价涨幅继续放缓。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70城房价指数来看,上半年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继续缩减至21个,同比下降城市则扩大至48个,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跌城市达到57个。另外,上半年百城房价均价为15746元/㎡,较上年仅上涨0.56%。
住房事关民生。2021年10月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房地产刺激举措,包括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购、降低首付等,以求提振消费情绪,但仍紧紧围绕着“房住不炒“的定位;2022年以来,地方政府推出了更加精准的纾困方案,面向供给端,即房企的复工复产、融资等问题发力。
2022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将“保交楼”写入中央文件。
财熵根据中房研协数据统计,2022年以来地方出台房地产宽松政策累计达到441条。
政策频频“送暖风”之下,房地产行业见底了吗?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1-7月房地产行业数据显示,前7 个月,商品房销售额75763亿元,同比下降28.8%,降幅仅比1-6月收窄0.1个百分点。单7月全国商品房分别销售了9255万平方米和9691亿元,环比下降均超四成,较5月分别下降16%和8%。
从7月的销售情况可知,房地产仍未出现太多恢复的迹象,市场企稳似乎还有待时日。
房企复苏进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2022年7月曾撰文指出:“2022年上半年可能是房地产市场最困难的阶段,受到房企偿债高峰期的压力及疫情因素影响,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仍然惯性下滑。”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市场已经处于筑底阶段。6月的万科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郁亮表示:“从短期来看市场已经触底,但恢复是一个缓慢温和的过程”。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煜也认为,下半年房地产还是在筑底,“是一个底部盘整的过程,但不会比上半年的情况更差了”。
诚然,企业很难对抗大时代的衰败,但那些早早“储粮过冬”的优秀房企,显然比那些“裸泳”的同行更有穿越周期的底气,在市场恢复的时候也更有抢占先机的优势。
3天前,中海地产(00688.HK)在市场展望中给出最新判断: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展现“三大分化”特征。房地产行业一大批企业已经退出赛场,仍在前进的企业分散成两个梯队:一批企业在咬牙坚持,一批企业在第一梯队领跑。
对照现实,房地产行业的分化格局事实上已显而易见。
2021年行业流动性收紧、资金压力加剧以来,大部分房企减少拿地。2022年以来不少民企还面临开工难、复工难的问题,因此可推的以存量项目为主。相比之下,经营稳健、资金压力较小的国企和优质房企则保持拿地拓展节奏。
这些能持续在土地市场补货的房企,特别是在集中供地的热点城市中保持拿地,凭借足够的货值储备,在市场复苏的阶段能够快速在热点区域推货,加速去化。今天的土储,就是明天的市占率。
时至8月份,全国多地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已收官。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 2022年前7个月,华润置地(01109.HK)、保利发展(600048.SH)、滨江集团(002244.SZ)占据排行榜前三位,央、国企包揽榜单前十。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有资金压力的规模民营房企几乎在公开市场上“隐身”。211家上市房企中,2021年至今尚未在22城集中拍地城市中拿地的企业有约88家。“消失的房企一部分是风险暴露型企业,另外绝大部分是为了收缩投资、储粮过冬,如远洋集团(03377.HK)、卓越集团、海伦堡等”,亿翰智库在近期的一份研报中表示。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房企拿地分化现象愈发明显,国企、央企和地方城投企业依然是拿地的主力军,如华润置地、保利发展、华发股份(600325.SH)等企业在热点城市深耕意图明显且收获颇丰,同时龙湖集团、新城控股(601155.SH)等民企在热点城市也有所收获。”
除了拿地,房企在销售去化方面也出现了分化。受到断供风波影响,购房者购房更为谨慎,更青睐国央企和优质民企。根据克而瑞数据,断供风波后的一周(7月11日-17日)国央企新开盘项目平均转化率升至29%,优质民企为20%,分别较6月末上升11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其他民企新开盘项目转化率由高位下降17个百分点至16%。
融资方面,央国企有政府背书自不用说,资本市场、纾困政策也更倾向于对优质房企伸出橄榄枝。
一些房企仍在为偿还存量债苦苦挣扎,一些房企已经获得新融资的入场券。5月16日,碧桂园(02007.HK)、龙湖集团(00960.HK)和美的置业(03990.HK)3家民营房企被监管机构选定为示范房企,发行债券获信用保护工具支持。一周后,旭辉(00884.HK)和新城控股也被点名,加入示范房企队列。
8月25日,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下称“中债增”)首次以直接担保方式为龙湖中期票据增信,为民营房企第一单全额担保债券落地。
龙湖宣布发行中期票据,由中债增直接全额担保 图源上市公司公告
易居中国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类事件值得关注:“中债增为该笔中期票据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说明当前民营房企发债方面有新突破——当前债务担保和债券增信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类似工作势必会带动其他房企积极发债。”
目前,资本市场对房地产板块的看空情况较为浓厚。5月至今,海外评级机构穆迪下调旭辉控股和碧桂园的评级,瑞银也在不久前下调龙湖的信用评级至中性。尽管这可能会影响到房企的海外融资,但在专家看来,境内银行资金依然十分乐意向这类优质房企打开大门。
“政府一直在倡导银行支持房企。从自身经营角度,银行也需要把钱借出去。但现在能让银行放心的企业并不多。” 安永大中华区房地产行业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 “优质民营房企并没有违约纪录出现,他们被调低评级,更多是受因为机构们对行业大势不看好这类房企,因此之后在境内还是会有不少融资机会的。
“大分化时代”哪些房企将突围?
房企之间类似的“分化”现象,事实上已经反映在房企最近公布的中期报告。财熵从Choice数据得知,7月以来,120家A股上市房企公布了半年业绩单,仅有20%的房企(24家)出现归母净利润为正值且同比增长;1/4的房企(33家)出现业绩亏损。
不少人认为,随着房地产供给侧逐步出清,行业将呈现出“国进民退”的格局。房地产下半场会是国资时代吗?
对于类似观点,碧桂园总裁莫斌曾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个典型国家经济支柱民生行业中,其实很多行业都已经全面国有化,而房地产更关注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民生稳定,所以民营房企稳居第一梯队,是有压力的。央国企今天乃至未来主导地产第一阵营,未必是坏事。”
“不过,央国企也不可能吞下整个巨无霸楼市,”他进一步指出,“目前15万亿左右市场,地产央国企占比市场份额还不到20%。未来一定是央国企和民营房企并存的格局。”
焦点研究院认为,未来有三类房企净利润情况有望提前复苏,一类是具备拿地优势、销售业绩好、融资渠道宽松的头部国央企如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和招商蛇口(001979.SZ);二类是全国布局的龙头民营房企,如龙湖、旭辉等;三类是区域龙头房企,如滨江集团和越秀地产(00123.HK)等本土资源优势强劲,具备发展潜力的区域性龙头房企。
按照历史规律,楼市回暖一般从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修复开始,布局高能级城市的房企或将优先实现回血。
保利发展2022年上半年以107亿元的利润居榜单首位,就是主要归功于其项目集中于高能级城市。另外,龙湖的投资布局也是围绕深耕核心城市的战略。
龙湖1-7月在一线城市拿地建面占比3%,二线城市拿地面积占比 97%,主要以杭州、合肥、成都、南京等强二线城市为主。这种打法令其上半年在平稳保交付结转超5万套房的基础上,实现营收948亿元,同比增长56.4%。
短期来看,除了看销售回血,房企的财务安全也很关键。克而瑞数据显示,7月房企商票逾期的项目公司环比继续增长20%。从海外债到期余额来看,未来三年房企仍然面临较大的还债压力。
不过,财熵发现,龙湖、碧桂园等多家房企已经主动“清空”了年内海外债,为自己制造“安全垫”。“当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的时候,再来调头已经来不及了,一定要在看到冰山之前,做好布局与应对措施。”一向强调财务安全的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在8月26日的公司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说。
当然,若考虑得更长远,房企要穿越周期,甚至在行业里实现“领跑”,可能需要更多努力。
中指研究院在8月25日的报告中直指房地产交付的质量问题。数据显示,2022年房地产交付服务满意度为69.8分,同比下降2.5分,连续两年下滑后降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部分房企因资金掣肘,在“保交付”压力下仓促施工,影响交付质量。因疫情、企业暴雷等原因导致的延期交付也频频引发客诉。另外,规划设计中的绿化率、园区公共设施配套等常出现与销售承诺不符的情况,近几年也不是新闻。
最近媒体上常见房屋交付质量问题的报道,图源网络
交付只是第一步,品质交付才是实力──众所周知,只有好品质的产品才能持续获得消费者的信赖,确立企业良好的口碑。
至于在打造第二曲线上,此前很少房企已经开启战略转型,一部分转型为现代物业管理,从产融积极转型为现代服务业,或者涉足商业办公、文旅酒店、代建、长租、养老、教育等领域;也不乏跨界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比如机器人、新能源、农业、物流等。孵化多元化业务费钱耗时,在房地产行业“热钱”消失的当下,房企可能更需要理性选择赛道。
目前,一些房企的“第二曲线”已经孵出果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上半年,龙湖在地产开发之外的商业投资、租赁住房、物业管理等经营性业务收入规模首次突破百亿,达110.4亿元,同比增长26%,3年复合增长率达36%,俨然成为为其收入及利润的稳定贡献源。
房地产并未落幕
“房地产不是落幕,只是增速换挡,随着适龄购房人口和新型城镇化的支撑,未来十年,房地产市场仍会保持很大的体量。”贝壳研究院院长李文杰在7月撰文写道。
随着房地产的系统性风险渐次暴露,其风险对冲缓释机制正在起效,这个行业正在激烈整合重构的进程中。
有危就有机,周期下行将带来行业洗牌,也将给优质房企带来机会。“房地产行业在经历痛苦转型之后一定会出现成功蝶变的领导者。”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业绩分化恰恰就是一个行业面临下行周期时的典型表现,在此期间企业会历经分化整合、优胜劣汰,直到幸存者全部完成转型,产业模型完全重构、行业架构顺利重组。”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均值回归就像地心引力一样。经济和市场总是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
正如龙湖掌门吴亚军所说:“现在不是看风险,反而是看机会的时候,尽管行业处于最黯淡的时候,但我们应该往光明看。”
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在炮火中挺进,在烟花中撤退。
更多"房地产迎来“分化时代”,谁能突围而出?"...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