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IPO发行应考虑市场的承受力 ■武汉 宋锐 近期,IPO预披露已达300多家,A股市场已经通过连续阴跌表达了恐慌。笔者认为,IPO发行应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 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一季度GDP增速已经降至7.4%,PPI则已经连续两年多负增长,这已经处于通缩状态。而CPI持续走低,4月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进口也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进一步印证国内需求低迷。 其次,低迷市道本不应该发新股。近期沪综指几次触及2000点大关,是因14批300多家在审企业密集的预披露恫吓了市场。过去几年,曾经在2800多点、2500多点和2200多点三次停发新股,主要理由当然是因市道低迷。然而,现在连2000点都岌岌可危,却要启动停了一年半的新股发行,实在是不合时宜。 再次,美国股市在金融危机的几年内新股一直停发,香港股市也是如此。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香港IPO,因市场需求低迷而取消。尽管万洲国际决定将IPO规模缩减三分之二,募资规模从原定的53亿美元降至最多18.8亿美元,仍然因市道低迷而不得不放弃。香港股市现在22000区域,比金融危机前高点3万点只差26.67%。而目前A股仅2000点左右,离金融危机前高点6124点还差67.3%,连续6年全球股市表现垫底。还有人妄称:“越是市道低迷,就越应该抓紧发新股,只要将发行价降低,新股自然有人会要”,全然不顾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最后,供求关系应该透明。商品市场本质上是供求决定价格,因此,供求关系必须透明。上世纪90年代A股市场,直到1996年,每年还公布扩容额度20亿、50亿、100亿,后增加到300亿。而此后,监管层打出“市场化”旗号,不再向社会公布一年要发多少只新股,使机构和广大投资者丧失了知情权。因此,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监管层应该恢复公布每年的扩容规模,让投资者心中有底,让市场供求关系更加透明。
上一篇:IPO再起步 次新股风景独好
下一篇:今世缘IPO:被指少计营收 股东隐现官二代
投资亮点 1.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度,公司荣获2011年河南省省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