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的A股如同一个抑郁症患者,无论海外风浪多大,都难激起A股的一丝涟漪。本周五,在欧美股市大幅上扬之际,A股仍然无精打采,无视海外的大幅上涨。而本周A股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地量之后的地价依然遥遥无期。A股之所以对外围市场相对不敏感,主要是因为目前抑制沪深两市做多热情的最根本因素来源于投资者对国内经济未来可能出现的“戴维斯双杀”的担忧,而历史经验也表明,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欧股过山车 A股“冷”眼旁观
15日,受欧洲央行、美联储、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联手执行美元流动性注资操作的提振,欧洲股市大幅走高,其中巴黎CAC40指数15日大涨3.27%。隔夜美股在欧洲股市大幅上扬的带动下也有不俗表现,这也直接带动了周五亚太股市的集体性上涨。东京日经225指数大涨2.25%,韩国综合指数也大涨3.72%。不过,相较于近邻的跟风上涨,A股表现则“冷静”得多,上证综指收盘仅上涨了3.29点,涨幅为0.13%,与之对应的是,周五沪市总成交金额仅为495.8亿元,年内单日成交金额首次跌破500亿元,与外围股市的惊心动魄相比,沪深两市恐怕也只能用“死水微澜”来形容。
事实上,自9月份以来,A股成交量能就持续低迷,同期大盘表现更是无精打采。9月至今,沪市日成交金额基本维持在500-600亿元区间内,上证综指单日收盘涨跌幅均在2%以内。往好的方面想,周初在海外股市大跌的情况下,上证综指彰显出了难得的定力,周二仅下跌1.06%,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欧债危机深化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但令A股投资者挠头的是,当欧美股市在利好消息刺激下大幅反弹时,A股却“淡然处之”,周四与周五两天均以接近平盘收市,此时的A股更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似乎对一切外界事物失去了兴趣。
内忧抑制反弹空间
一般而言,成熟市场的波动要低于新兴市场,就近两个月的市场表现来看,A股整体较欧美成熟市场波动率更低。分析人士认为,A股近期的相对“理智”一方面是因为A股市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其受到外围冲击,特别是美股影响相对较小;更为关键的因素则是国内股市所处的历史低位与经济周期向下之间的错位矛盾。
8月份CPI同比增长6.2%,较7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通胀拐点初现。问题在于,8月份CPI同比涨幅的回落幅度并不足以说明通胀下行趋势的成立,而相关部门与高层最近对控制通胀的表态也加强了投资者对通胀可能出现反复的担忧。与此同时,央行扩大存款准备金缴款基数的措施也加剧了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担忧,通胀反复与政策继续收紧预期的存在直接抑制了A股市场中的做多热情。
退一步来看,即使10月初公布的9月通胀数据继续下行,表明通胀下行趋势的确立,A股仍难出现真正的趋势性上涨机会。根据以往经验,当通胀水平从最高点下行时,股市往往处于最困难的时期,而这种低迷的表现也将延续至通胀下行趋势确立后的一段时间内。2008年2月至4月,国内通胀水平见顶,并于5月份出现明显拐点,但A股直到10月底才真正见底。目前场外资金确实没有任何入场的理由,只有当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业绩杀”兑现之时,即宏观层面经济增速显著下滑之时,场外资金才做好了入场的准备,而此时也往往对应着政策放松的开始。但最为吊诡的地方也在于此,当所有投资者都预期到这一点并打算在“规划”好的位置抄底时,那么这个低点的到来往往会超出市场意料。
从本周A股的表现来看,尽管2437点在技术上意义并不大,但其对多方投资者情绪上的支撑却显著存在。更为关键的是,持续低迷的量能也表明空头手中的筹码已然有限,从2009年8月4日3478点见顶至今,上证综指累计下跌了28.31%;今年以来,A股经过年初的反弹后,更是领先欧美股市率先步入熊途,在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未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市场率先展开了“估值杀”。当前,对于市场真正的底部究竟在哪儿无从定论,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出现明显下滑之前,A股至少不具备趋势性反弹的可能,这也就决定了即使受到外围市场上涨的刺激,A股反弹高度也仍将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