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以来,我国股市一路下跌;8月9日,上证综指最低探至2437点。目前,不少分析人士把股市脆弱不堪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经济不可测以及美欧债务危机的冲击。特别是,在美国主权债务降级之后,不少分析人士更把眼光投向了美国股市,认为那是决定中国股市走向的风向标。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并不是经济全球化、股市国际化的必然逻辑,恰恰是我国股市历经21年之后,仍然缺失定价权的可怕印证。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从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而言,还是从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言,都有着较强的比较优势。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来看,已披露半年报的公司平均业绩增长达30%以上。无论发展新兴产业,还是加强区域结构调整,甚至在传统领域的石油化工煤炭电力等产业,内在动力都很强劲,也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这与疲软无力的股市形成巨大反差。一年多来,股市走势不能反映经济稳定增长的现实,而是围绕CPI涨幅、信贷额度增减、房地产调控的力度等上下波动,以跌为主。而一旦美欧股市下跌,沪深股市则以跟进下调为主。
那么,中国股市的较差走势是不是经济基本面决定的?是不是中国经济真的不行了,要降速甚至硬着陆了?是不是美欧经济下滑就导致中国出口无望了?是不是中国股市越来越没有投资价值了?
我的看法是否定的。近一年多来,美国和欧洲的股市一直在高位上运行。而A股市场从2010年开始,总体趋势是下跌。欧美股市指数却仅在2008年下半年短暂下跌,随后很快收复失地,不断创出新高;有一段时间甚至与2008年危机之前的高点持平。欧美股市在目前阶段下跌,我认为是很合理的。但A股市场跟随美欧股市下跌,则是反应过度。
当然,近两年来中国股市表现较差,有自身经济运行上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波动、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新股发行节奏过快等等,但是,即使如此,A股市场也不至于如此之差。中国股市定价权缺失,是它一遇风吹草动,就杯弓蛇影的根源。
所谓定价权缺失,主要表现为市盈率不被国际金融界认可。一个显著的事实是,中国公司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或者纳斯达克市场挂牌,无论定几块钱,大家都认为合理。但中国股市显然没有这样的权威性。IPO制度几经改革,市场化定价已有相当大的进步,中国上市公司的A股定价仍然不具有权威性。同一家公司,在香港股市和在内地股市,却存在较大的价差。这种自信力的缺失,反映到市场上,就是齐涨齐跌、暴涨暴跌。
与这种定价权缺失相关联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唱空中国"的舆论潮。这种唱空有时是外部独唱,有时是内外呼应,十几年来连绵不绝。今年以来,不少境外人士预言中国经济会硬着陆,把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无限放大,夸大上市银行的资本缺口。客观看,我们在宏观调控方面确有一些挑战,实体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困难,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整体运行、地方债务结构、银行风险控制体系都要比美国的情况好,不会出现大的危机。对此,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已多次做过澄清和说明。但在股市上,前述夸大其辞、极力渲染"中国经济不行了"的议论,远远盖过了人们对于正常的经济基本面的关注。
今年4月传出的国际板要很快开通的消息,对股市运行的负面影响极大。一些人士把国际板夸大渲染为"A股市场的活样板",试图把跨国公司定价标准拿来做标尺,这是对我国股市自主定价权的巨大冲击。目前,尽管国际板筹办已搁置,但筹办中的一些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的设计,对股市投资者的心理冲击不小。
我要特别指出,我国股市的开放进程不能停,而且还应当加大开放的力度、广度、深度,但是,开放要"以我为主",要服务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要服务于行业战略布局,要服务于本国企业提升竞争力。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丝毫没有必要为外国公司设立专门的市场;外国公司来华上市,应当执行与境内公司同样的标准和程序。
股市自主定价权薄弱和缺失的现状,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国际地位是不符合的;长此以往,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吸引长期投资,不利于资本市场实现结构升级。我认为,增强中国股市的自主定价权,首先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完善市场体系和鼓励投资两方面措施。
完善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加快推出退市制度;二是完善新股定价机制;三是依法打击内幕交易;四是迅速合并AB股市场。鼓励投资方面,可以对持有A股的投资者给予个人税收优惠;对上市公司分红给予税收优惠;对所有长期资金入市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