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点亮2000亿海工市场 10家龙头国企受益
据悉,即将于今年9月出台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海洋工程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五大产业之一,明确其国内市场满足率要达到60%以上。有望10月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则将提出更加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对该产业形成更直接有力的支持。到“十二五”末,我国海工装备年销售收入要比2010年翻三番,达到2000亿元。巨大的投资规模加之利好的政策预期,海工相关企业的成长想象空间无限,龙头国企有望先行。
海洋油气点亮2000亿海工市场 龙头国企有望先行
攻克高端制造龙头 国企有望先行
“到2015年末,我国海工装备要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到2020年,我们更要成为这一领域的制造强国!”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原油日益紧缺、陆地油气资源减少的事实,使油气开采逐渐从陆地迈向海洋,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价值由此受到关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或于9、10月份密集出台的消息更是牵动着市场兴奋的神经。尽管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上还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但已有一批上市公司走在了行业前列,或率先成为政策引爆的亮点。
两极分化亟待技术提升
海洋油气开发大体分勘探、开发和生产三个阶段,由此涉及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四大类:勘探设备如勘探船等,钻井设备如各种钻井平台、钻井船等,生产设备如各类生产平台,辅助设备如铺管船、起重船等。
据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协会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累计建造了导管架平台100多个,钻井40多个,浮式生产存储及移动设备20来艘,各类海洋工程船400多艘。目前,我国在渤海、黄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钻井平台为主的制造基地。应用于浅水区域的海工装备,80%以上已实现国产化;应用于深水区域的海工装备如3000米深水半潜式平台、30万吨FPSO、圆筒形深水钻探储油平台等,也已初具总承包能力。总体而言,对于中低端水平的采油平台、生产平台、钻井船、铺管船、一般工程船等,中国企业大部分已可自行建造,其中作业船、辅助船等的国际市场份额已超过32%。
但总体而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上仍然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从最上游的勘探业务上看,我国基本掌握了中低端的技术和装备,但高端技术和装备仍有赖于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钻井平台的制造能力也呈现浅水、深水两极化差异。赵志明指出,对于应用于浅水区域的、自升式钻井平台,除关键零部件需进口外,大部分中国已可自行建造,甚至有些已出口国外。但就应用于深水区域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而言,除船体、锚链等为中国制造,其他主要设备均有赖于外国进口。
“以我国最新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为例,其基本设计由美国F ;G公司承担,详细设计由中国船舶集团708所完成,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平台总造价约60亿人民币,但有近40亿的设备为国外进口,包括1亿多美金的钻机设备、4000万美金的防喷器、智能化控制设备、DP3动力定位等关键部件。
钻井船作为钻井设备的一种,移动灵活、适应水深大,易于进行深水区域的海油开采。对此,我国的制造技术也呈两极分化态势。“中低端技术已基本掌握,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中低端船舶的制造总量已超过日韩,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端船舶的制造能力和规模还远落后于韩国等国,能够生产油气船、LNG船、钻井船等高端船舶的企业很少。”赵志明指出。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全球海洋工程格局可概括为“欧美设计、亚洲制造、模块外包。”欧美企业在海工设计领域占绝对垄断地位,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的制造基本由韩国和新加坡瓜分,但海工钻采设备中的关键模块如发动机、定泊设备、电控设备、通讯导航设备等,仍基本外包给欧美企业生产。
“就全球海工装备制造技术而言,目前欧美等国处于第一梯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处于第二梯队,而中国、巴西等则处于第三梯队。”赵志明坦言,“中国与他们的差距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研发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二是中国制造的海工装备占全球市场份额仍低于新加坡、韩国等。2009年,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年产值为2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仅为7%。”
“目前国家对海工装备的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还很有限。我们很关注也很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具体政策对这个行业加之支持,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海油工程董秘刘连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
蓝色经济催生海工市场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超美国,高达55.2%。工信部近日披露的数据再次凸显我国原油日益紧缺之难题。“目前我国国内原油年产量约2亿吨。55%的对外依存度意味着,我们要同时从国外进口2亿多吨原油,才能满足国内4亿多吨原油的总需求量。”赵志明这样解读道。
与节节攀高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相对应的则是陆地油气资源量的逐年下降。据估算,目前全球陆地石油资源量探明率在70%左右,2008年即有66个国家的石油产量达到峰值。陆上老油田出油能力下降,新油田探明数量不足,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年均产量正在逐渐降低。我国情况亦不容乐观。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接近饱和,胜利、华北、大港、河南、江汉等油田的总体产量正逐年递减。
“今后的总体思路是要到海上去。海洋油气是未来全球争夺的重点!”赵志明感叹。根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2010年的统计,海洋石油、海洋天然气产量分别约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33%和31%,预计到2020年,所占比例将分别升至35%和41%。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也极具潜力。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石油和海洋天然气的探明率仅为12.3%和10.9%,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亟待有效地开发利用。据估算,仅我国南海地区的石油地质储量就达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又有70%蕴藏在深海区域。
由陆地到海洋,由浅海到深海,能源安全问题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推上重要日程,而“蓝色经济”又催生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崛起。据海事研究机构Douglas-Westwood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2009年约为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的60%左右。未来5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年均81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所占份额有望从当前的5%—7%提升至2015年的20%,即从30亿—35亿美元提升至190亿美元左右,增长逾5倍。
面对这块巨大诱人的蛋糕,国家也不断施以政策加以扶持。据悉,即将于今年9月出台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海洋工程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五大产业之一,明确其国内市场满足率要达到60%以上。有望10月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则将提出更加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对该产业形成更直接有力的支持。
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到2015年末,我国海工装备要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到“十二五”末,我国海工装备年销售收入要比2010年翻三番,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要超过20%;国际市场份额要超过20%;本土化配套率要达到25%以上。国家将通过税收优惠、信贷、金融等政策对该产业进行扶持。
“更长期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的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国际市场份额、本土化配套率等要更上一层楼。届时,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更要成为这一领域的制造强国。”赵志明说道。
下一篇:休闲服饰股晒中报 3股受宠可期
更多"海洋油气点亮2000亿海工市场 10家龙头国企受益"...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浙大网新(600797)
投资亮点 1.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对日、美两个软件外包市场拥有稳定的高端客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