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近日,浦发、兴业、渣打、中信、光大等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率,令投资者懊恼不已。让人又爱又恨的银行理财产品,买还是不买?怎么买?2月27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概念模糊不清,导致错误选择了理财产品,收益没有达到预期,从而出现心理落差。
预期收益率不同于实际收益率
如果消费者留心,就会注意到每家银行网点门前,都会出现各种理财产品的广告语:“**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
但事实上,预期收益率不同于实际收益率。理财专家称,通俗地说,预期收益率是根据理想的数据计算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事实上,影响收益的因素很多,比如股市可能下滑甚至低迷,所以最后得到的收益率才是实际收益率。
记者注意到,近期出现亏损的理财产品,多是投资或者挂钩股票和基金的产品,由于过去两年多股市低迷,此类产品收益率被拉低。一些投资者购买后出现亏损,一方面在于银行存在销售误导,另一方面在于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率的概念模糊,以为预计收益率就是实际收益率。
“年化预期收益率,是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的年平均收益率。6%的年化预期收益率,意味着该产品两年下来的预期收益率为12%。但事实证明,不仅是零收益,反而赔掉了本金的16.45%。”该人士称,不少人买理财产品只注意到银行标注的预期收益率,不关心也不了解该理财产品投资哪些领域,就轻易出手。到头来,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易被理财经理的热情“蒙住双眼”
采访中记者发现,凡在银行的工作人员很容易得到储户的信任。理财经理和保险推销人员因热情的服务态度,更能打动储户。特别是,中老年投资者更愿意听信他们推荐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且丧亡事后才发现被“忽悠”。
记者在叠山路某银行网点看到,一名中年人正在柜台办理存款业务。当银行工作人员发现他有20万元存款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理财顾问,热心地向他推荐:“反正这笔款暂时不用,不妨买一款理财产品,时间不长,只需要3个月,就能得到5%的回报。”见中年男子有点心动,理财经理开始大肆推介该款理财产品,一直强调5%的预期收益率一年就是1万元,如果不买,这款产品很快就会售完等。该男子后来还未来得及看该款产品的种种细则,就签下了认购合同。
据了解,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热销,部分银行网点里最基本的存储业务的资源反而被理财产品占有。如在银行排队办理存储业务时,经常会受到理财顾问的“骚扰”,而像因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而插队的情况居然被银行所允许。
上一篇:房地产信托疲态加剧 新增信托资金逐季跌
下一篇:信托公司渠道之争 三足鼎立
投资亮点 1.公司主营饲料生产及生猪养殖。公司从饲料到养殖的业务链已经完全建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