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与新中国同龄”的茶企遇上混改...
前言
“三五好友,一壶好茶,谈天说地,乐此不疲。”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场景相融合”的“新中式茶馆”成为了商务、社交的新宠儿。
01
茶叶市场欣欣向荣
茶企IPO却折戟沉沙
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叶市场产品形式丰富且消费群体庞大。从中国茶叶市场来看,市场规模保持连年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从2017年至2022年增长趋势及对未来的增长率的预测,2022年至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7.1%,预计茶叶行业未来将保持长期平稳向好发展的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茶品市场入局者开始探索行业品类细分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打造新场景、新产品、新需求。当前传统茶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新兴的消费习惯让新晋茶企可以不断探索新的茶叶细分需求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
根据“澜沧古茶”、“八马茶叶”公开数据显示,“澜沧古茶”的经营业绩主要由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普洱茶套组、其它服务及产品(配茶食品、茶器、沏茶用具和茶室服务)等组成,2021、2022年度共计总收益分别为5.59亿元、4.63亿元,“八马茶叶”主营业务收入由茶叶、茶具、茶食品等产品构成,2021年度、2022年1-9月共计分别产生17.3亿元、13.96亿元的营业收入。
茶叶市场欣欣向荣、茶企发展未来可期,但纵观A股5千余家上市公司,竟无一家以茶叶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自1993年以来,包括“浙江绿洲股份”、“福建安溪铁观音”、“河南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八马茶叶”、“澜沧古茶”等在内的数十家茶企冲刺A股,至今仍无一家实现A股上市。难道A股市场闻不到那一缕茶香了吗?
02
好茶需要时间烘培,三度冲击国内IPO的“中茶”或许就要泡开了
“中茶”是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贸易系统中最早建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茶叶企业代表,其拥有天然的品牌历史积淀和消费者信赖,在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是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且在茶企列表中排名第一,连续多年在茶行业百强中排名第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司产品多次作为国礼飘香海内外,“中茶”品牌也由此获得了海内外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同和信赖,成为中国茶叶的象征。
“中茶”公司经营覆盖乌龙茶、普洱茶、六堡茶、黑茶、白茶、花茶、绿茶、红茶等几乎全部茶类,在福建、云南、广西、湖南、安徽、浙江、广东等茶叶主产区以多种形式掌控了优质茶叶资源,建立了生产加工能力,并在全国主要茶叶消费区域建立了多层次的销售网络。其业务结构丰富,既覆盖出口市场也覆盖国内消费市场,既向茶饮企业供应原料也面向终端消费者,全品类业务运营模式成熟,且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并围绕茶叶拼配、烘焙、发酵等关键技术工艺开展创新研发,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核心技术。截至目前,公司拥有6个茶叶生产平台标准化生产体系,1个大型综合茶叶研发中心,拥有10间专业实验室,拥有专利过100项。
作为“国饮”的“中茶”,向世界展示着“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的中国茶叶文化,而公司的改革发展历程则向世人讲述一杯好茶是如何制成的。
纵观“中茶”的发展历程,其诞生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时期,在此期间,国家依靠着出口基础资源、农副产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茶叶、土产、畜产开始销往四面八方;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中茶”历经了全民所有制、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等特殊阶段,既积极响应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政策号召,又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健全企业的管理机制及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03
“中茶”强大的吸金能力
“中茶”不仅能够讲好企业发展的历史故事,其经营数据也十分亮眼。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2022年上半年,“中茶”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6.34亿元、18.92亿元、24.34亿元及14.23亿元,可以看出“中茶”的体量较大,业绩表现较为突出;净利润分别约为1.66亿元、2.39亿元、2.84亿元及1.98亿元,虽然净利润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有着不俗的盈利能力。
毛利率方面,“中茶”强调,其是一家品牌消费品公司,品牌形象逐渐得到市场认可,推动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增长。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0.56%、40.40%、42.96%及42.36%。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公司黑茶销量占国内黑茶销量的比例分别为1.71%、0.97%及1.06%;乌龙茶占比分别为1.68%、1.68%及1.89%;红茶占比分别为1.19%、1.45%及1.30%;白茶占比分别为0.77%、0.52%及0.57%。从数据显示,公司所经营的主要茶类销量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市场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整体来看,“中茶”在报告期内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且市场地位突出。
04
“中茶”发展的关键之匙——混合所有制改革暨员工持股
“中茶”虽然在资金、技术、渠道、经营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国内茶叶市场属于充分竞争市场,在未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前的国企体系内不利于“中茶”完成消费升级,实现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于是,2016年11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出具《关于中央企业所属 10 户子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通知》,按照《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国资发改革[2016]133号,以下简称“133号文”),同意“中粮集团”所属中国茶叶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十家中央企业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
“中茶”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原则设计方案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暨员工持股,不仅引入了民营资本,还引入了“三井物产”这样的外资,并且大股东“中土畜”仅持有40%的股权。这些举措,反映出了“中茶”改革创新的决心,有利于“中茶”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增强其自身活力与竞争力,并有效的激发内部管理者的创新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加快“中茶”做大做强的步伐。
本次员工持股试点工作中,“中茶”严格履行133号文的规定要求,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行员工持股。合理设置持股比例(15%),且保证了“中土畜”的控股地位(40%);择优确定纳入员工持股计划的人员范围,不仅包括总部领导班子、总经理助理、部门骨干,也包括各业务单位经营班子及核心骨干;以外部投资方投资入股的价格作为员工投资入股“中茶”公司的价格,使持股计划员工与外部投资方同价入股。
另外,本次员工持股设置了动态激励机制。在本次激励计划外,预留部分员工持股份额作为后续的激励基础,让因各种原因未能纳入此次激励计划的优秀员工和在企业后续发展中业绩突出的员工在企业上市前能够参与到员工持股计划进行激励奖励等(预留部分已于2018年完成授予)。
同时,员工入股资金由入股员工自筹解决,“中茶”及其国有股东没有向员工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和借款,保证员工以市场化方式参股企业,避免将员工入股的体制改革变成向员工变向发福利的待遇调整,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捆绑在一起。
完成混改暨员工持股后,2018上半年,“中茶”收入和利润总额指标均超额完成当期预算:其中营业收入增幅13%,本期预算达成103%。利润总额增幅33%,预算达成197%,全年预算达成67%。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中茶”曾进行四次现金分红,累计分红约3.69亿元。
综上,“中茶”将员工持股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运营决策机制、公司治理体制的革新变化转化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使“中茶”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分配体系,协助构建员工主人翁意识,引导员工以长期思维践行企业发展目标,共享公司发展红利。
结语
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中茶”的发展之路紧跟时代趋势,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如今,“74岁”的“中茶”正全力冲刺上交所主板上市,与其它头部企业角逐A股“茶叶第一股”。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全面落实,茶企上市不再山重水复,而将迎来柳暗花明。
下一篇:GLP-1产业链的景气周期和壁垒
更多"当“与新中国同龄”的茶企遇上混改..."...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