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向好!在黑暗里呆的太久,已失去了相信光的勇气!
今天接着昨天的文章聊,昨天和大家分享了我对二十条的一些看法。
接下来想聊的是二十条发布后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我个人的判断未来的情况大概会是这样的...每天国内的确诊人数变多,相比过去上一个台阶。各个城市的确诊数字大概率也会往上攀升。
但是,社会经济活动相比过去会更加自由,虽然有不少确诊,但他们并不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其实我们可以算一个账,假设因为一个阳性要隔离封控100人(这里要考虑他所在单元会封控),那么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哪怕一天确诊100例,也只影响千分之一的生活,考虑一个封控周期是8天,一天确诊一百例,反映在存量上受影响的不过是这个城市1%不到的人,一个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可以保障的。
所以一天阳一百个,甚至几百个,对于城市正常生活的冲击不会太大。这不排除也会在未来成为常态。
现在我们正处于确诊人数攀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市场有恐慌情绪是很正常的,很多投资人老百姓都觉得未来会有大量确诊,经济会更差了,近期还有囤呼吸机,血氧仪,药品的行为在出现...
我觉得这种情绪会伴随常态防疫的进程而越来越淡化,现在成都一天确诊100多例,但大部分人生活并不受什么影响。
但是,20条会带来对地方政府的巨大考验,我觉得不同城市在应对20条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
首先20条对于精准防疫的要求极高,地方政府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出密接,这件事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过去是一直在坚持的。据我所知,这些城市都是严格按照要求,调取监控录像,一个个看视频排查,找到的密接。
但在很多其他城市,过去都很简单粗暴,去过的地方,全部拉走隔离...拉不过来了就静默。这样的方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也导致了大量的城市静默,经济活动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城市现在面临极大的考验,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做对于密接的判断,而面对冬天的奥秘克戎的超高传染性,他们也很难应付突然爆发的疫情...
这些城市很可能会因为没做好防疫,判定掉了密接,漏掉了阳性,导致疫情大规模扩散。
在这个背景下,我的判断是依然会有静默出现,如果疫情不可控了,很多城市应该还是会全面静默的。
因此封城,静默并不会因为20条的出现而消失,一定会存在。但从比例来讲,大概率比过去更低,更少一些了。总还是会有城市做得好的。边际一定是变好,而不是变差的。
其次,常态化核酸是需要坚持的。
在疫情高速传播的背景下,常态化核酸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如果不做,大概率是防不住的。所以我认为常态化核酸在大多数城市都会坚持,当然可能操作层面有些变化。
比如名字不叫常态化核酸了,这个属于愿检尽检,但是进入公共场所,比如提供核酸。部分城市不排除会让这个东西变成自费,这里核心是他们没有财力了,但核心城市我觉得不会变成自费...这个各个城市的差异可能会比较大。
如果没有常态化核酸,疫情做不到早发现,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精准防控。
最后,宣传定调上,舆论引导上会有一些变化。
我还记得之前成都出了一例新冠,很多人就热烈讨论,甚至还翻出了别人的大量资料隐私。但这次一百多例了,也没什么人关注了,本地媒体也不做大量的报道。
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继续普及,让老百姓对于病例的关注度降下来,对于经济生活的关注度提升起来。
此外,大概率更科学的宣传会持续出现,今天就有相关采访。
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记者表示,新冠病毒的变异动态一直是防疫措施优化调整的重要前提基础之一。“当前的临床实践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病毒进化规律推测,新冠病毒趋于稳定、毒力趋弱的概率大。
伴随舆论变化的还有高危人群疫苗的推进注射,特效药的进口或自研的落地。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
现在很多人的预期是20条会导致确诊人数的大幅提升,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停滞。
但事实大概率不是这样。我们的确会面临确诊人数的提升,但我们也能看到经济活动更加活跃,老百姓受到疫情影响变小。当然这个在不同城市体验会有区别,但大的趋势一定是改善,而不是更差。
边际大概率是向好而不是变差。
此外,特效药进口或自研的落地,疫苗注射比例的快速提升,甚至于病毒的进一步变异都很可能会带来市场风险偏好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这三件事,意味着全面改善的时候就要到来了。
边际向好,风险偏好逐步提升,就是资本市场未来的大概率会出现的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更积极而不是更悲观。
任何底部都不是阳光普照的,而是在一片黑暗里,我们看到了一束光。这个时候大概率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束光会消失的,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里呆的太久了,已经失去了相信光的勇气。
更多"边际向好!在黑暗里呆的太久,已失去了相信光的勇气!"...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