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可以为全国农业产值带来三分之一左右的提升空间,而农业投资和技术的提升更可以长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因此,加快新品种选育、加强农机装备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动植物免疫,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挖掘增产潜力,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农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科技项目,我们认为,农业科技化主要涉及生物育种、生物医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化肥农药等几个方面,而最有可能享受政策红利的是生物育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板块。
生物育种十年景气周期起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金融危机总会过去的,可粮食安全问题时时刻刻摆在我们面前。”粮食的增产增收是确保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离不开种子,种子行业处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起点,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中证证券研究中心认为,在资本市场种业板块投资机会多多。
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种子产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种业真正市场化、产业化始于1999年《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
自《种子法》实施及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种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容量迅速扩张,种业产值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50亿元。随着种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市场容量有望达到900亿元。
2002年,种子行业市场化改革开启,市场准入放开。当年,制种面积激增100%,由此拉开了种业市场化改革后的第一轮去库存过程。经过两年调整,随着中央支农政策展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需种量上升,库存大幅下降。
2006年,粮食制种面积再次大幅增加,2008-2010年行业再次进入去库存阶段,尤其是2009-2010年连续两年水稻制种减产,全国库存稻种规模由1亿公斤下降到2010年6月的0.34亿公斤,减少66%,并且已经低于中国农业部估算的稻种合理库存水平。因此,我们认为,从2010年起,种业迎来新的景气周期,预计该周期会持续至少十年。
发展种业成国家战略
2010年,国家将生物育种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2011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一些中央层面推动的扶持种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浮出水面。2011年5月,国内最高级别的种业大会在长沙召开,种业政策的帮扶对象指向内资种业企业,隆平高科被定为国内种业发展的领军企业。
2011年9月,农业部成立国家种子管理局,将设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种子处“升级”为司局级单位,专门负责农作物种子的监督管理,这是对国务院关于种业发展意见的进一步具体实施,预计各部委后续会有更多具体扶持措施出台。
我们认为,在未来3-5年内,政府会持续淘汰中小种子企业,鼓励大企业并购重组,增加补贴;龙头公司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进一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