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千家上市公司扎堆买理财 收益超主营业务利润
曾经,不少亏损的“僵尸股”都是靠变卖资产或者政府补助度日。后来的扭亏方式变成了炒房、炒股、买理财。
单说买理财,iF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A股累计共有168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逾30000条关于购买理财产品相关公告。
24家上市公司年内认购金额累计达到40亿元以上,其中新湖中宝累计认购金额高达200.73亿元居首,其累计持有的理财产品高达74个。
其实只要资金来源、决策程序合法合规,并能协调主营业务发展需要,买理财并不是个大问题。不过,现实中在理财热之下,却存在不少乱象。
比如一家公司买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于上半年利润,或者是用定增方式向市场融资来购买理财产品。
7月31日,方大炭素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去年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结构性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不超过5.5亿元额度的基础上,再增加54.5亿元,总计60亿元额度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结构性存款及购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理财产品。
如此大手笔的操作,自然引发了监管的注意,方大炭素收到上交所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拟委托理财资金的来源,具体投向、计划安排及其合理性。
公司迅速给出了回复,表示用于理财的资金均为公司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是对闲置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追求公司效益最大化。不过该计划最终以遭到大股东否决而告终。
据证券时报网梳理统计,今年以来,逾11000多份理财产品已经到期,涉及1306家上市公司,涉及的总金额高达8502亿元。
资金来源方面,约6500份理财产品的公告指出资金属于自有资金;另外约5200多份理财产品的资金含有募集资金。
购买理财产品的类型基本集中在保本浮动收益型、保本固定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等3大类型,占比分别为33%、20%、8%。
同时上市公司们主要选择20天至40天及80天至100天的理财产品,两者涉及的理财产品数量分别为2545份和3304份,占比分别为21.84%和28.35%。
从预期收益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主要集中在2%至3%、3%至4%、4%至5%等3个区间,涉及的数量分别为2160份、4176份、2218份,分别占比18.54%、35.84%、19.03%。
某种程度上说,理财产品收益已经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增厚业绩的重要来源。
截至9月中旬,14家公司理财产品收益(仅统计年内已经到期的理财产品的收益)与其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值超过50%。其中,龙源技术(行情7.28 -4.71%,诊股)、南通锻压(行情32.48 停牌,诊股)、开尔新材(行情12.79 停牌,诊股)等11家公司的理财收益超今年上半年净利润。
夸张的比如龙源技术,其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30万元,但该公司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金额却高达804万元。
除此之外,新湖中宝以累计8701.82万元收益,位居上市公司买理财收益第一位。总计通过购买理财产品累计收益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就有20家公司。
对于今年上市公司扎堆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其表示一方面今年资金面相比之前明显偏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偏高,个别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甚至一度突破7%,让上市公司看到了获利机会。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工业、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必然会带来资本过剩,手头握有大量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维持业绩,必然会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投资方法。
有数据显示,2012—2105年,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82%、12.69%、11.22%、10.32%。数字一年比一年低,说明上市公司整体上越来越不赚钱了。
主营业务难赚钱,公司们便开始另谋出路。然而,如果上市公司都将资金用于理财而不投向实业,那么,这种资金的流向不利于资金的“脱虚向实”。
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采访中表示,不能否认,部分上市公司的确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出发,在监管规定之内,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但是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气候”,上市公司大手笔扎堆购买理财产品显然就不合情合理了,上市公司本来应当将募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项目中去,而现在大多投资了“金融产品”,使得资金空转,有“脱实向虚”迹象。从长远看不仅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对于实体经济也是一种伤害。
除了传统的理财产品外,上市公司还进行以财务投资为目的的创业投资、以并购做大产业为目的的股权投资等。
华策影视日前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浙江华策投资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都发布了此类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公告,且多为股权投资私募基金。
其实从今年年初,证监会就表示,要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并发布再融资新规,对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大量闲置,频繁变更用途,或者脱实向虚,变相投向理财产品等财务性投资和类金融业务的做法进行约束。
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更多"逾千家上市公司扎堆买理财 收益超主营业务利润"...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欧 菲 光(002456)
投资亮点 1 通过推行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良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