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同业存单四年规模暴增450倍 已进入限速瘦身轨道
为了更全面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央行拟于明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对其他银行继续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如同脱缰之马的银行同业存单,第一次套上了绳索。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余额规模为9.5万亿元的同业存单占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之比的53%,成为规模增长最快的债券品种。动态地审视,从目前已公布本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的银行来看,今年同存发行量将达1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如果再拉长一点时间,相比于同业存单业务落地元年,四年中规模已暴增450倍。
利率市场化驱动着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渐成下降之势,通过存贷比息差而赢利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与此同时,受到新生的民营银行竞争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越来越大,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加剧。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从非金融机构和储户吸收的各类存款占总负债比例约60%,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融资能力本来就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弱得多,因此更希望通过同业存单这类的创新业务来弥补自身短板,最终表现出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自然就高得多。中金公司(12.88 -1.23%)的数据显示,目前同业存单发行人中,股份行的同业存量占比为46%,城商行占比 38%,两者圈占了同存市场85%的份额。
同业存单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相比于同业存款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比如同业存款业务需走开户面签的程序,交易对手也受到物理位置的限制,而所有这些约束性因素,都会被同业存单的统一电子交易平台一一撕破,同业存单也不存在同业存款的提前支取问题。正是这种快捷便利的交易方式,使银行对流动性负债的管理从以前依赖重资产转向倚重轻资产,获取资金的时效更高,甚至可以说同业存单成了不少城商行和股份制商行实现弯道超车的利器。
作为一种新型货币市场工具,同业存单充实了金融机构市场化的负债产品,在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面助力不小。不仅如此,同业存单也丰富了金融投资品类,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微观市场的投资结构,拓展了投资人的选择空间。但是,与欧美等国大额存单在银行总负债中的占比达到10%均用了10年以上的时间相比,我国5%的占比只用了3年时间。同业存单的确存在野蛮扩张与虚胖之疑,而且在大量发行过程中,同业存单绕道监管套利而衍生出的风险不容小觑。
在负债端与资产端进行资金期限的错配是银行获取风险收益的主要方式。观察发现,同业存单存在着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和一年四个档期,而且发行品种基本上以短期为主,一年以上的浮动利率产品极少。一般而言,期限越短,利率就越低,而银行作为发行人,便可利用这一低融资成本优势,在资产端选择与配置久期较长的理财产品或者委外债券,从而形成期限错配,并借此获取高额收益。然而,这种期限错配一旦在负债端出现流动性问题,就很可能通过赎回同业理财、赎回债基等方式将流动性风险传染至债券市场,同时也反向传染给投资其同业存单的其他银行。
不仅如此,作为投资人,银行往往会借用同业存单资金,在资产端加杠杆甚至多次加杠杆进行投资扩张,而一旦资产端价格急剧下跌,必会传染到负债端并诱发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货币政策已从中性偏宽松基调转向稳健中性基调,货币市场利率抬升过程中不排除出现同业存单借钱利率要高于资产收益率的结果。据此,穆迪发布的最新报告警示,在市场利率走高的情况下,中国中小银行增加发行同业存单将提高其整体融资成本,并加剧资金错配。还有,此类工具主要向其他金融机构发行,因此对整体银行业而言,同业存单规模扩大,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使系统性风险上升。
更不能不加倍留意的是,同业存单不仅在银行间存在大量自发自购、存单互换等互相抓痒行为,也存在银行购买非银金融机构基金与债券、非银金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相互利益勾兑与输送现象,庞大的资金滞留于金融体内空转套利。
有错必纠,防患未然。管理层针对同业存单的去杠杆、去链条整改思路十分明确。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同业业务主要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而且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另外,笔者也注意到,今年以来,银监会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政治工作的通知》等七个文件,而且七道令牌均不同程度地指向了银行同业业务。
未来,同业存单还会纳入央行MPA的广义信贷考核指标之中,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的规模会影响MPA“资产负债情况”项下的同业负债占比,进而直接影响商业银行针对监管要求是否能达标的结果。相应地,本着监管不留空白的基本原则,接下来同业存单将从“应付债券”的口径移出,并归入“同业负债”口径之下。考虑到对同业融资依存度高、同业存单增速快的城商行与股份行受到政策的冲击会较大,监管政策已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的发行人暂时排除在外,并且留下了半年的过渡期。但在整改完毕后,无论是同业存单的单笔发行额度还是总量规模控制,管理层都会进行瘦身性调整,小步慢走将成同业存单市场的长久与常规之态。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更多"银行同业存单四年规模暴增450倍 已进入限速瘦身轨道"...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广日股份(600894)
投资亮点 1.珠江三角地区较缺乏具规模的冶金产品物流企业,公司在物流方面资源较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