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本来是去银行存款,却被理财经理“忽悠”买了保险,这样的事情并不新鲜。银率网最新发布的“3·15”银行销售规范性调查报告显示,随着银行代销产品种类的增多,券商理财、集合信托产品、私募股权基金等也被频频当成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误导销售,让一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稀里糊涂中了招。
本报记者 周喆
银率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银行误导现象中,保险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情况仍位居榜首,占比达29.56%;其次是基金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占比达20.13%;券商集合理财以及集合信托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并列第三,占比均为8.18%。
据了解,这些新的误导现象,主要是由于银行代销产品种类增多,有时客户经理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以及处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推荐产品时避重就轻甚至进行不实描述,误导客户购买,以此达到完成的考核目的。而客户由于专业知识缺乏,不能有效区分理财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的差别,也是使误导销售情况发生的客观原因。比如,基金中的某些品种和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有相似性,如货币型基金,其风险性较低,每日分红,收益统计口径按年化收益率统计,这些特征均与银行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有较大相似之处。另外,一些新发售的保本型基金,属于保本性质,这一点与一些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也存在相似之处,并且比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低,如果将其形容为投资门槛较低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向投资者推荐,更易为不愿意投资基金的用户所接受。
此外,集合信托产品也常被当成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给投资者。通常表现为集合信托被描述成收益固定,有风险控制,高端客户独享的银行理财产品,由于这类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中信托类理财产品投资方向、风险控制、预期收益率的表述如出一辙,所以用户很容易混淆。而私募股权基金被当作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误导现象中,主要原因是这类产品被银行的客户经理或理财经理错误描述为投资起点较低,预期收益率高,私下承诺保证收益保证本金的银行理财产品。把券商集合理财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给投资者的误导现象,则是因为有些银行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托管银行,当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托管银行销售时,托管银行的概念有时被描述为开发设计机构,于是券商发行的集合理财在托管银行销售变成了托管银行开发设计的理财产品。
》链接
银保产品投诉最多
55%属于非本意购买
调查显示,在误导销售的情况中,“银保产品”仍是被投诉最多的一类。在银行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中,除有45%的客户是出于自己本意购买的保险产品以外,高达55%的客户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购买银行保险,其中,有将近90.48%的客户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误导购买,另外有9.52%的客户是在办理其他银行业务时,因为银行的捆绑销售问题,被强制购买了银保产品。而这些客户中,将近44%的人是急需用钱,到银行取钱时才被告知购买的是银保产品;将近29%的客户是在保险公司电话回访时发现购买了银保产品;14%的客户是在朋友提醒后得知购买的是银保产品;另外14%的客户虽然知道自己购买的是银行保险,但由于银行强制销售,才购买的产品。
得知购买了银行保险产品后,消费者会怎么做?调查显示,有将近38.46%的人选择将错就错,当是给自己“买”了份保险,只有23.08%客户选择了通过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选择投诉的客户当中,69.23%的客户都表示投诉无果,没有成功,只有15.38%的客户投诉成功,还有15.38%的客户表示想投诉却不知道如何投诉。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这是由于大多数客户对于银行保险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只有31%的客户明确知道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产品,由保险公司负责管理,与银行无关。事实上,只有充分了解银行保险的本质,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投诉的成功率,“如果我们为了免于一时的麻烦,而不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会助长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中某些不规范行为的继续存在,使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上一篇:票据信托被叫停后 信用证信托替补登场
下一篇:票据信托遭“封杀” 信托公司仍有利可图
投资亮点 1.原材料供应稳定,有效控制成本:公司的浆粕原料的自给率在50%左右,剩余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