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资管规模呈马太效应 首尾差715倍
随着2017年年报披露收官,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浮出水面。《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去年,部分中小信托公司管理规模增速明显,但在严监管的背景下,这种超长的增长或不可持续。
值得指出的是,整体来看,信托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成效初显,约三分之二信托公司主动管理型信托规模同比增长。
部分中小信托公司
管理规模或冲高回落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17年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26.25万亿元,同比增长29.81%。
其中,中信信托的管理资产管理规模达19867.30亿元,同比增长39.43%;建信信托以14096.70亿元规模位居次席,同比增长7.92%;华润信托紧随其后,13469.39亿元的规模使其稳居第三把交椅,同比增长66.65%。相对应的,处于末尾的西部信托、华宸信托管理规模分别为27.77亿元、39.66亿元。
与2016年相比,去年信托公司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呈现出马太效应。2017年,行业龙头中信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约为西部信托的715倍,而在2016年,此二者之间的差距约为396倍。
此外,记者发现,部分中小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速显著。比如,浙金信托去年年底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为1585.11亿元,同比增长223.04%;华澳信托2017年的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达1400.88亿元,同比增幅达190.77%;渤海信托、国元信托、国民信托此项数据同比增幅均超110%。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观察到,虽然上述中小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增速明显,但其中主要增加的是被动管理型信托业务。在今年严监管的背景下,这些信托公司的规模或面临“冲高回落”。例如浙金信托,其被动型信托规模则由去年年初的397.47亿元增至去年年末的1256.34亿元,占信托资产管理规模的79.26%;而昆仑信托去年该项数据为1638.08亿元,占比虽相对较低为46.98%,但同比增幅却高达463.88%。
信托公司
向主动管理转型效果显现
信托业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去通道的背景下,监管套利行为催生的信托规模高增长不可持续,信托公司应优化信托业务结构,加强主动管理能力。
2017年,从整体来看,信托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效果显现,有三分之二信托公司主动管理型信托规模实现稳步增长。
在实现增长的信托公司中,包括交银信托、浙金信托、国投泰康信托、长城信托、云南信托、厦门信托等6家增幅超1倍,其中,交银、浙金、国投泰康信托的规模同比涨幅更是超过了200%。交银信托主动管理型信托规模增幅最大,由2016年的305.3亿元增长至去年的1575.43亿元,同比增长416.03%;浙金信托屈居其后,2017年主动管理型信托规模为328.77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93.21亿元,提高了252.72%;国投信托去年的主动管理型信托规模为605.68亿元,同比增幅为241.48%;云南信托、厦门信托、陕国投该项数据同比增长均超100%,增幅分别为140.69%、140.56%、107.88%。
关于目前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转型面临挑战和机遇,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项目运行风险问题,后期管理也需要跟上,这就需要信托公司加强风控体系建设,二是如何在传统业务之外寻找新增长点,需要信托公司提升创新转型能力,三是资管新规下包括净值管理、打破刚兑等需要新的合规要求,要求信托公司提升合规管理能力。
也有北京地区某信托公司高管曾提出对信托转型的看法,一是对传统业务进行稳中收缩,二是拓展资产管理业务,为资本市场的参与方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三是加强财富管理。
转型主动管理是行业发展方向与新机遇,广发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信托公司可结合自身能力与资源分别在机构客户与零售客户两端推进,提升主动业务占比:针对机构投资者,可通过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多种方式参与政府合作与企业重组等重量项目中,这些项目资金规模大,周期长,适合面向机构投资者募资;把握零售端,应着力丰富产品池,串联完整服务链条,强化多元服务渠道建设。
更多"信托公司资管规模呈马太效应 首尾差715倍"...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贝瑞基因(000710)
投资亮点 1、公司持有鑫地隆矿业公司70%股权目前该公司已取得了耀岭河钒矿采矿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