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资本市场对比分析报告!
导读:
若以中美两国的上市公司来透视产业的竞争力,可以看到,中国上市公司数量是美国的1.5倍,营收达到美国上市公司的八成,净利润和人均产值达到7成。不过,中国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不足美国公司的1/3,总市值也仅为其38.5%。
分产业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基础优势明显,营收是美国公司的1.7倍,研发为其2倍,但由于美国公司占据航空、精密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只有美国同行的7成;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上市公司拥有绝对优势,仅苹果一家公司的市值能抵全部1290家中国公司的总和。
美国消费龙头的产品行销全球,也渗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全部美国消费公司创造的营收是中国上市公司的2.6倍,净利润更达3.5倍。
美国农业规模效应显著,28家农业上市公司中,市值前三的龙头贡献了八成营收,且牢牢把握住了农机设备、农产品加工制造、种子等关键领域,研发投入更十倍于中国龙头。
不过,中国公司的赶超步伐更快。美国上市公司近3年营收平均增长率为538.8%,而中国上市公司达到了772.2%,以中位数增速衡量,中国上市公司的32.3%也超过美国的29.3%,它们以更快的增速在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材料等产业上进行追赶。
1、基本面:营收已达美国公司八成,研发投入不足1/3
再来对比营收水平。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计为117.6万亿元,美国上市公司合计为147.6万亿元,前者约为后者的80%。
净利润指标上,中国上市公司合计为8.7万亿元,美国上市公司为12.4万亿元,中国公司为美国的70.2%。
从员工数量看,中国上市公司的员工合计达到4948.3万人,美国上市公司的员工总计为4320.5万人,中国公司是美国公司的1.1倍。
若以研发费用/总营收来计算研发强度,则中国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为1%,而美国上市公司达到了3%。
可以看到,中美上市公司的营收差距已经低于GDP总量的差距,中国上市公司的营收、净利润和人均产值指标已达到美国的七八成。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实力,正是中国总体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仅为美国公司的38.5%,研发费用更不足美国公司的1/3,在各项指标中为数最低(表1)。研发费用影响企业的科创竞争力,是关系企业中长期增长的重要指标,这显示,国内上市公司仍待提升研发投入力度,向更高的产业链条升级。
2、从构成看产业重心:中国的工业,美国的金融和科技
美国上市公司则呈现了相反的气象。虽然金融类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占比近1/4,但总市值的占比却仅为11.6%,相较数量占比折半;而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比则超过了1/3,672家公司的总市值达到126.3万亿元,接近6750家全部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之和,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美国可选消费、医疗保健和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均超过40万亿元,占比也均在10%以上;与之对比,美国458家工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也达到28.6万亿元,虽然在全部上市公司中仅占8.3%,但依旧是中国超过1600家工业上市公司19万亿元总市值的1.5倍(图2)。
3、从市值看产业成色:信息技术、医疗公司市值不足美国1/4
两国上市公司在医疗保健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差距最大:中国医疗保健上市公司的数量为美国的69%,总市值仅为美国的22%;中国1290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20.8万亿元,虽然数量是美国上市公司的两倍,但市值仅为美国的16.5%。
再从平均市值来比较,或可进一步看到差距。
中国仅有电信服务、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超过美国,且均是美国公司的2倍以上;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也达到美国公司的近8成;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美国公司的31.6%;其余7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均不足美国公司的3成,其中,工业制造领域公司的平均市值不足美国上市公司的20%,日常消费仅为17.4%,信息技术仅为8.6%。科技是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支撑,也是目前中国在奋力追赶的方向(图3)。
整体来看,投资者给予中国的材料和电信服务业上市公司较高的估值——其中,材料行业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强,电信服务则非完全竞争行业,而在工业、金融、能源、消费、房地产、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9个行业,中美两国公司的市值差距仍然不小。
4、工业:营收是美企的1.7倍,净利润和市值仍待赶超
对比中国,共有1601家工业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9.2万亿元。它们贡献的就业总人数为1016.3万人,2022年的营业收入总计为26.6万亿元,净利润之和为8254亿元,研发费用总计为3250.5亿元。
可以看到,中国工业公司在企业数量、员工人数、营收、研发费用四个指标上均对美国上市公司形成了绝对优势,但市值和净利润两项指标仍逊于美国公司,美国公司分别是中国公司的1.5倍和1.4倍。
而在公司数量上,美国上市公司仅为中国上市公司的三成,员工数是七成,营收仅相当于六成,研发费用是五成。美国上市公司的市销率是中国公司的2.6倍,市盈率为1倍(图4)。
而除此之外,中国市值前五的其余4家龙头在营收、净利润、研发费用和市值上与美国龙头均有近10倍的差距。
虽然中国工业制造在整体规模上高于美国,上市公司的营收是美国公司的1.7倍,但仍有净利润、市值两座大山需要跨越。这或有两方面的原因。
5、信息技术:营收接近美国公司一半,研发仅为1/7
再从研发费用来看,1290家中国公司总计为3183.2亿元,仅相当于美国公司23841.3亿元的1/7。
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行业,中国上市公司数量是美国公司的2倍,营收不足美国公司的一半,员工数为美国公司的八成,净利润为1/5,总市值是1/6,研发费用则仅为其1/7(图5)。
这5家龙头的员工总数为43.8万人,总营收为1.37万亿元,净利润总和为2490.5亿元,研发费用合计997.6亿元,总市值达到4.36万亿元。在这几个指标上,美国五巨头的总值分别相当于中国五龙头总值的1.5倍、5.1倍、7.3倍、9.1倍和14.3倍,在创造就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研发费用、总市值指标上优势依次递增(表4)。
6、消费:美国全球性消费品牌的营收是中国龙头的5倍
如果说,在工业制造行业,美国上市公司占据的是高端制造领域,那么在消费行业,美国上市公司则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产品涵盖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纸巾、衣服、鞋子、可乐、快餐等方方面面。这些公司诞生有年,却历久弥坚,而中国生产洗发水、牙膏的老牌上市公司,如上海家化(600315)、两面针(600249)等,还在寻找转型升级之道。参透美国巨头基业长青的秘密,有助更多国潮品牌的崛起。
7、农业:含科量高的美企龙头,营收是中国龙头7倍以上
对比来看,美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是中国的1/5,员工数量是中国的4成,但总市值却达到了中国的1.6倍,营收是中国的1.3倍,净利润为中国的1.9倍,研发费用更是中国的7.5倍。
或许正是因为含科量高,美国农业的产量更高,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也处于较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且劳动生产率全球最高(图7)。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美国龙头牢牢把握住了农机设备、农产品加工制造、种子等关键领域,在研发上大笔投入,从而把握住了产业优势;中国的上市公司虽然数量多,但规模效应不足,化肥和农用化工公司居多,龙头也主要是化肥、水产饲料等原料公司,与美国农业公司主业形成显著差异。
8、医疗健康:美企龙头的营收和研发是中国龙头的30倍
进一步来看龙头,美国医疗健康行业市值Top6的公司分别是礼来(LLY.N)、联合健康集团(UNH.N)、强生(JNJ.N)、默克(MRK.N)、艾伯维(ABBV.N)和辉瑞制药(PFE.N),均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其员工总数达到了79.68万人,2022年的营业总收入达到4.6万亿元,净利润合计为7106.3亿元,研发费用总计为3710.7亿元,总市值为15.5万亿元(表7)。
9、房地产:美国龙头净利润率达30%,中国为5%
中美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上的差距,一大原因或来自于业务模式的不同。
10、成长性:医疗保健营收增速最快,中国公司追赶更急
纵观中美上市公司,哪些行业近年营收增长最快?两国产业是否呈现相同的成长趋势?
11、未来竞争力:加码研发,仍是关键变量
多维对比显示,中国上市公司虽然近年增长强劲,但与美国龙头仍有差距。好在,如今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技术与模式的创新,可望为中国公司弯道超车提供机遇。
在信息技术领域,以科技赋能产业,或是企业拓展增量市场的关键;深入无人区,研发底层技术,则是保持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在消费行业,国潮品牌要晋级国际品牌,也需研发投入。消费赛道长坡厚雪,中国又有人口优势,加之Z世代对国产品牌认同感强,国内品牌善于借电商、社交媒体有效触达消费者,国潮崛起已成现实。但其中不少品牌的成长,在于营销费用的高投入,完美日记、花西子均是如此。而从国潮到国际品牌,研发仍是关键,李宁、安踏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且具有较高的溢价能力,正得益于此,其他后来者大可借鉴。
事实上,在中美差距最大的领域,赶超势头也最足。美国上市公司近3年增速居前的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消费、工业和能源赛道,中国上市公司正铆足马力,凭借与其相当或成倍的速度行进,以求增强竞争力,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
更多"中美资本市场对比分析报告!"...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