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亏损逾12亿!信达生物赴港IPO募资33亿港元 商业化压力巨大
自今年4月份,港交所改革上市制度生效之后,诸多尚未盈利或无营收生物科技企业纷纷选择赴港上市。只是,随着今年4月份恒指进入下行通道,登陆港股的各家生物科技公司相继破发。如今,信达生物也即将登陆港交所,成为第四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不过,对于目前的信达生物来说,从完成产品商业化到实现盈利,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由此来看,其担负的破发压力依旧很大。
继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和华领医药后,港交所将迎来第四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信达生物计划于10月31日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有消息称,信达生物计划以每股13.98港元的价格发售2.36亿股,募资规模约32.99亿港元。这一发行定价,位于信达生物每股12.5~14港元招股区间高端。
据信达生物招股书显示,目前已确认的基石投资人包括红杉资本、惠理基金、涌金资本、资本集团、淡马锡等10家,共计认购19.18亿港元,约占其募资总额的六成。
破发压力大
信达生物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可谓星光闪耀。不过,资本市场对赴港的生物科技公司实在不算友好。
信达生物之前,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及华领医药已先后登陆港股,也相继跌破了发行价。
事实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此前就生物科技类企业上市时曾表示,生物科技企业市场前景是乐观的,面临严峻老龄化问题的中国有巨大的医疗需求,但这其中风险也是巨大的。
信达生物的“风险”显而易见。
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信达生物尚无产品获准进行商业销售,收入来自其他生物制药公司支付的授权费、研发服务费,还有“其他收入”来自政府补助与银行利息。
来源:信达生物招股书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信达生物2016年并无收入,2017年向国内公司提供服务并授权产品获得1853.8万元,今年上半年收入为443.6万元;此外,还获得政府补助8520万元。
同时,信达生物亏损严重。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分别亏损5.44亿元、7.16亿元;2018年上半年,再度亏损5760万元。
信达生物也在招股书中直言,未来几年仍会产生重大开支及经营亏损。
烧钱
对信达生物来说,数额巨大的亏损主要便是来自于庞大的研发支出。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信达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85亿元、6.12亿元、4.2亿元。
事实上,自创立之初,信达生物就展开了多次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信达生物创始人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俞德超。1993年,在获得中科院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后,俞德超赴加州大学,从事药物化学研究。此后,他先后任职于美国Calydon、Cell Genesys、Applied Genetics等生物制药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副总裁的职务。
2006年,俞德超带领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溶瘤病毒的免疫治疗创新药物“安柯瑞”上市,同年俞德超回国加入康弘药业,负责生物药研发,并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新药“康柏西普”。
于是,2011年,头顶多项光环的俞德超自立门户仅2个月,便有资本闻讯而来。
当年10月份,信达生物拿到了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2年6月,再次完成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此后,信达生物分别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和2018年4月获得1.15亿美元、2.62亿美元和1.5亿美元等三轮融资,参与机构涉及斯道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君联资本、淡马锡、高瓴资本等,投资团队极其豪华。
信达生物过去七年间共计完成了约5亿美元的融资,建立起了一条包括17个新药品种的产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等四大领域。
不过,照其“烧钱”的速度,这些还不足够。
信达生物将在此次IPO中募集约33亿港元,其中65%将用于4大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及其商业化;募集资金剩余25%用于正在进行及计划中的其他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注册备案的准备事宜及计划的商业化推出(包括销售与销售推广),募集资金的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据招股书披露,产品中进展最快的产品为信迪利单抗,也即其四大核心产品之一,目前已向国家食药总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预计该药物在2019年获批上市。
商业化压力大
信达生物在研发上消耗如此之大,但截至目前,其产品尚未上市,还未正式进入商业化进程。
不过,信达生物未来在推进商业化方面或将面临不小的问题。首先是信达生物的人员配置,在国内各大生物医药科技类企业中,应该是较为独特的。
据其招股书披露,信达生物共有510名员工, 其中研发团队有252多位员工, 占比高达49.4%;其销售及行政人员共计75人,占比仅14.7%。
同样是专注于癌症类药物研发的恒瑞医药,截至2017年末,其研发团队人员2167人;仅销售人员就达到8461人,约为前者的4倍。
截至2017年末,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前东家康弘药业的技术人员共计224人,销售人员共计2562人。
对比看来,信达生物在销售推广方面配置可以说是十分薄弱。据招股书披露,目前信达生物正计划建立250人的商业化团队,以满足信迪利单抗初期市场需求;在信迪利单抗需求增加和第一种生物类似药上市销售前期,信达生物计划将商业化团队扩充至500人。
这未来或许会对其在新药的销售推广造成不利的影响。
此外,信达生物无疑还将面临其他厂商的激烈竞争。
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康弘药业。俞德超在康弘期间开发的康柏西普,不仅在让其名声大噪的同时,更成了康弘药业营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康弘药业虽未直接披露康柏西普的营收数据,但其所有产品中,仅康柏西普属于生物制品,由生物制品品类的收入情况大约可推断出康柏西普的状况。
据康弘药业财报显示,2017年,生物制品营收约为6.18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22.17%;2018年上半年,生物制品营收同比增加46.25%至4.41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至31.90%。
由此可见,康柏西普对康弘药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作为康柏西普的研发者,俞德超自然不会放过眼科疾病这一广阔的市场。事实上,信达生物代号为IBI-302便是康柏西普的竞品。
信达生物对这款药品颇有信心,招股书直言:“所有目前已批准的抗VEGF抗体药物均为单特异性抗体,或只能缓解湿性AMD的症状,而未必能触及疾病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IBI-302靶向VEGF和补体蛋白,因此,除了缓解症状外,IBI-302还有可能治愈该疾病。”
同时,招股书披露,IBI-302的IND申请已于2016年12月获得了CFDA批准,并计划在中国进行多中心1期临床试验,预期将于2019年开始并完成。 不过,其面世进程依然难测。
事实上,即便是进展最快的信迪利单抗,此前提交新药上市的过程也是波折不断。
信达生物最初于2017年12月首次提出申请,也是首个国产PD-1/PD-L1单抗的上市申请。但此后于2018年2月末主动撤回申请。
信达生物在招股书中对此解释称,2018年2月,CFDA下属单位药物评估中心明确了没有标准治疗方法的难治或复发晚期癌症的单组实验数据相关规定,公司补充试验数据后于4月10日重新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同一领域参与研发的本土药企有数十家,其中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基石药业等同样处于处于研发第一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外企百时美施贵宝已于今年6月份获批上市,默沙东于2018年2月11月提交了中国上市申请。恒瑞医药也于今年4月提交了申请。
不过,有分析指出,信达生物在面对以上企业时,难免因销售能力较弱而落于竞争的下风。
更多"两年亏损逾12亿!信达生物赴港IPO募资33亿港元 商业化压力巨大"...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威唐工业(300707
投资亮点 1、公司是专业从事汽车冲压模具的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