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财股网客服
首页
时至第二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实行两个月后,“三高”问题再次被摆放在桌面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围绕创业板的高发行价以及与之相伴的高市盈率、高超募率,一年多来市场各方争议不断。监管部门也多次出招,但是迄今为止,效果并不明显。在愈演愈烈的“三高”桎梏下,新股发行的第二轮改革的成败受到了市场各方发出的质疑声。
“三高”顽疾愈演愈烈
有数据显示,今年沪深股市股票上市数量突破2000家,这其中,几乎是一天就有一只新股发行。统计显示,截至12月12日,2010年沪深两市共有327家公司IPO,IPO融资规模高达4685.22亿元,超越2007年4473亿元的IPO历史融资纪录。
可以说,自去年9月新股发行重启和10月创业板开闸后,IPO便展开了一场“大跃进”。但值得关注的是,随之而来的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愈演愈烈,即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
数据显示,创业板128家公司IPO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66倍,最高发行市盈率达126.67倍;超募资金573.98亿元;中小板IPO共211家,平均发行市盈率51倍,最高发行市盈率90.36倍,超募资金1020.12亿元。
去年12月16日,金龙机电被询价机构“飙”出126.67倍PE的天价。就在创业板一周年的11月1日,云南沃森生物再度曝出133.8倍市盈率的发行价,这被业内人士笑评为“创造资本市场世界纪录”。
如何破解“三高”顽疾成了市场的一块“心病”,此后,在市场满心期待下,今年10月12日,证监会出台《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并于11月1日正式启动。这就意味着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第二轮的改革浪潮。
外界对于此次新股发行的深化改革普遍关注的焦点便是,新规是否能够成为遏制“三高”问题的一剂良药。
但时至今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历时将近两个月,“三高”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以11月29日发行的星河生物为例,该股的发行价对应2009年摊薄后的市盈率高达138.46倍,被称为“疯狂的菌菇”,而这家公司仅仅是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
显然,到目前为止,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的成果并没有显现出来。
把“发审权”还给市场
原本,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的二次改革用来抑制“三高”问题寄予了颇高的期望。但从目前的实际效果看,发行制度改革并不能抑制“三高”现象,那么,“三高”的根源在哪里?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顽疾?
对此,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三高”现象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发行需求与供给的严重不平衡。难道A股市场IPO资源如此稀缺?其实不然,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不久前公开透露,除了已上市的上千家公司,目前在审核部门排队的就有300来家公司。
资源并不缺,那么“三高”的根源在哪儿?究竟要如何才能根治“三高”顽症?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将审批制改为注册制,让新股IPO发审权交给市场。
众所周知,上市审批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核心,A股实行的则是“审批制”。据了解,在目前发行审核制度下,一个IPO项目从备案沟通、预审到过会、拿批文,再到网下询价配售、网上发行,平均耗时短则5至6个月长则7到8个月,有的需要更长时间。
有细心人士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排队等候公司IPO没有人被否决,按照每个项目发审上市平均历时5至6个月计算,宋丽萍透露的正在排队的300家公司最终上市所需时间则长达1500-1800个月。
这对于数以亿万来计算的场内资金来说,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普遍呼吁,上市发行制度市场化,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因此,A股应抛弃现在的“审批制”,学习美国的“注册制”。但专家同时也表示,若想中国股市最终走向“注册制”,拟上市的企业也要不断地修炼“内功”,在加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企业诚信与素质也需不断提高。
上一篇:曹中铭:魔鬼藏在细节中 隐性超募现象值得警惕
下一篇:新股发行改革须从加大中介责任入手
投资亮点 1.公司主营电力开发;生产和销售。截至2010年年末,公司拥有南阳天益发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