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
随着全国两会的日益临近,如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成为公众最关心的话题。而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挥其枢纽性作用,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扶持,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去产能、企业“走出去”、“三农”、小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每一个领域无不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效扶持;多方式、有区别“输血”实体经济或将成为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最重要的考验。
与此同时,如何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持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第三极——消费的持续增长,从而有效弥补投资和外贸的疲软,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也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考验之一。
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经济形势所催生的金融需求,当前的经济发展所倒逼的金融产品创新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不加速布局的重点。
多方式“输血”实体经济仍将持续
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到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系列政策无不把焦点汇聚在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上面,而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的焦点预计仍离不开“输血”实体经济这一话题。
“尽管产能过剩企业占据了大量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但在目前情况下,对于某些行业和企业,银行仍需给予续贷和更多支持,否则去产能工作仍难以有效推进。”某私募基金研究员杨晓鹏坦言。
新常态带来的过剩产能消化压力可谓空前。杨晓鹏表示,尽管“一带一路”战略能实现部分产能的国际转移,去年以来国家层面主导的并购重组也有加速之势,但基于产业的并购重组涉及复杂的交易结构和巨量的并购资金依赖,终归绕不过对银行业信贷资金的支持,因而如何调动金融资源推进“去产能”落地仍将是两会的重点议题。
实际上,从支持“三农”发展,到扶持中小微企业;从支持节能环保,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从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到助力过剩产能转移;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银行业的有效支持。
在外需疲弱、产能过剩和去杠杆等因素影响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解决就业和提升国家创新力的重要举措也需要金融资源的持续倾斜。中小企业以及创业企业由于缺乏资源和经验,迫切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点支持,而这也将仍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
促消费或成金融支持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随着过剩产能的积累,投资和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减弱,但强烈的消费需求衍生出的消费信贷却迅猛增长。不仅如此,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迅速推进以及境外游的迅猛增长,中国消费者正成为全球消费的主力。然而,这也同时暴露了我国公众消费领域和场景不足的尴尬。因此,如何有效调动银行业金融资源,加大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消费场景发展也或将成为今年两会的议题之一。
艾瑞咨询公布的消费金融报告预计,到2017年,消费金融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4%。《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预计,2015年境外消费额将达到1550亿美元。因而,投资和外贸疲软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调动金融资源有效支持消费场景类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或成为政策焦点之一。
实际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支持向旅游等对消费拉动明显的产业倾斜,从产业源头布局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行动已经开始。去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6家金融机构与国家旅游局签订了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承诺未来5年为旅游业提供1.6万亿元的信用额度。同时,国家旅游局还与工行等9家银行评审出2015年全国旅游产业优选项目名单,联合发布的500个优选旅游项目,总投资额达1.4万亿元,贷款需求总额近5000亿元。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变大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重视程度的提高,杨晓鹏预计,除了旅游业之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创意产业的金融扶持也或许会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
金融支持工业仍需产品创新接力
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论是满足消化过剩产能而衍生的并购重组需求、满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派生的产能转移需求,还是创业创新所衍生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都需要银行业完成一轮与经济调整相伴的产品创新过程,并迅速丰富金融服务产品,而如何发展债券产品或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在着力推进工业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过程中,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渠道和信贷替代工具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近期政策的频繁出台,可能加快债券市场的转型和调整,从而增加债券市场的供给。”渤海银行评论员吴青如此表示。
据了解,银行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布局已经通过债券产品的创新展开。自中国银行帮助金风科技成功在海外发行第一只绿色债券以来,农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发展绿色债券的行列。
对此,吴青介绍,工业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化债权产品,实现对高成本融资方式的替代,并调整债务结构。债券市场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可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发行债券对信贷或者其他融资方式的替代,从而使企业部门实现与地方政府相类似的债务置换,使债务成本和结构得以优化。而这将是银行未来必须重点考虑和布局的。
此外,吴青表示,通过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银行信贷存量,有助于加大商业银行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绿色债券、应收账款证券化等品种创新,则有助于通过创新型品种及条款设计,增强工业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渠道。而探索高收益债券市场则是在风险防控的基础上,为以往融资困难的低资质企业开拓发行债券的渠道,这都将促进债券市场发行主体的扩容和投资品种的多元化。
上一篇:房贷业务或再成银行“香饽饽”
下一篇:中国资本步入大航海时代 今年海外并购资产额度或再翻番
更多"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金融需多渠道“输血补气”"...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伟明环保(603568)
投资亮点 1. 公司秉承创造洁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的经营理念,以城市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