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A股藏宝图出炉 哪些知名私募在“闷声大发财”
今天是狗年的最后一天。过去一年间,A股在诸多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中,非比寻常。
面对毫无反弹的一年,充斥着不解、困难、焦虑!
波谲云诡的一年黯然落下帷幕,猪年已来敲门,春天真得不远了吗?
三方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47只股票多头策略私募基金收益率超20%,更有产品单月收益率突破90%,净值走势“上蹿”,可谓红红火火迎新年。
猪年新春之际,一贯“闷声大发财”的知名私募有哪些藏宝图呢?
A股“难得糟糕” 顶尖机构“畏而不慌”
“坚定看多中国。” 这成为诸多头部私募的核心思路。
中国百亿级对冲基金凯丰投资认为,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去杠杆、严监管、调结构等现象皆有前因,是历史进程数条支线的必然,只是恰好在2018年发生了共振。
换言之,狗年A股属于“难得一次最糟糕”!
未来风险过度反应之后,一个新机会出现。凯丰认为,小股票与中概股对负面消息反应钝化,说明负面预期较为充足,存在正面预期差的空间。
可见,基金经理已进入敬而不惧、畏而不慌的阶段。
过去一年上证指数跌幅24%左右,所有行业板块全部下跌,跌幅中值超30%。虽然这些数字“惨象寰生”,但权益投资的领跑者始终是长线投资者。因此,获取超越指数收益的法宝必定是投资一揽子超越平均业绩的公司。
北京汉和资本——以发行三年期产品作为私募圈个性代表,近期指出“即便挑选出有超越市场表现的投资标的,由于其兑现路径的不可知性,短期表现亦存在逊于市场的可能。”
投资者面对猪年,不能以“吃速食”的心态应战,要忽略短期波动因素。比如,微软在32年上市历程中,有8个年度跑输纳斯达克指数,但股价在32年间却缔造23.8%的年化收益率。
毕竟,今年股市究竟是更好或更坏,谁也无法精准预判,更可靠的路径就是挖掘好公司。正如巴菲特所说:“没有公式能判定股票的真正价值,唯一方法是彻底了解这家公司。”
私募“老大哥”淡水泉,2018年经历了史上第五次净值回撤20%,但依然保持九成以上仓位,忍受股价的阶段性严寒。以淡水泉成长一期为例,虽然历史最大回撤超40%,但2007年成立至今的年化收益14.15%。
据悉,去年三季度以来淡水泉买了预期差明显、弹性较高的资产,重点涉及信息技术板块,以及金融、医疗、材料等。
实际上,若去年此时投资者一旦跟风,恐怕收益惨不忍睹,尽失信心。但若坚持公司基本面研究,挖掘存在预期差的优质公司,长线投资就能迎来自己的“淡水泉时刻”。
市场叛逆! 寻找Alpha“原料”:中小票、科创板
抄底还在继续。
今年1月份,高毅资产加码发行或开放多只产品申购,涉及的基金经理包括邓晓峰、王世宏。此外,百亿私募拾贝投资也开放了多只老产品申购。
2018年仅有高毅资产是收益为正的纯多头私募。基金经理冯柳可谓“一马当先”,他近期表示,去年市场处于叛逆期,在找方向,但还没找到。
冯柳认为,过去几年龙头公司都被充分表现过了,只有部分小市值的大公司还能兼顾,所处的行业要么是细分行业,要么是大产业但是行业集中度特别低,未来大概率能得益。
从冯柳的角度看,中小票的研究热度不高,但却容易创造阿尔法,但过去几年中小票估值已回落。因此,他的策略就是在市场机会驱动下,在小股票中挖掘隐形冠军和高度细分行业的龙头,并不是追求拥挤度较高的大公司。
百亿私募拾贝投资看到了科创板机会,认为会丰富投资品类,也会对原先很多不那么优秀的公司有替代效应。背后逻辑是更早买到偏早期的公司,能够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时间就会更早期一些。换言之,买入这类股票起步价,在赛道上就有更好的起点。
此外,还要挖掘受经济变量影响小的机会,比如消费服务板块的细分领域,存在一定明确向上的力量,类似于拼多多、B站、教育带来的机会启示。另有一些机会跟全社会对后城市化建设需求相关,比如固废环保运营类等。
医药板块! 兼具科技与消费属性
未来,依靠消息、趋势和博弈赚取收益的时代早已逝去,选股难度将更大。因此,不能只用逢跌必涨的简单逻辑去思考市场。
2019年能有多大的机会?重阳投资认为,今年仍不具备系统性投资机会,但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极低。
擅长多空策略的保银投资预判,今年大小非减持压力相对去年有大幅降低,因此2019年A股流动性将会十分充沛。由于流动性和预期向好,股市在上半年可能会有不错表现。
对于具体机会,百亿私募星石投资认为,以科技类别为核心的成长股机会最大。其中,医药行业是兼具科技属性和消费属性的行业,在经济放缓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优秀的研发企业往往具有较强成长性,是价值成长股的典型代表。
星石尤其看好医疗服务、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三个细分领域。
实际上,不乏知名私募管理人看好医药消费升级,以及在医疗服务、疫苗、自费专科药、品牌中药出现的个股机会。
冯刚领衔的域秀资本高度看好医药板块。背后逻辑包括:仿制药降价节省出来的2500-3000亿医保资金就足够支撑100个创新药,管线丰富的创新药公司,倒逼企业研发;制造业升级将惠及原料药和医疗器械,原料药企企业通过成本优势进入制剂领域,长期空间进一步打开。
必须要看到,中国医药卫生支出占GDP 6.2%,对比美国的16%、日本的8.2%仍有大量提升空间。
上一篇:豪赌地产股基金“一枝独秀” 万家基金权益产品谁擎大旗?